2021年1月1日,萬眾矚目的民法典迎來正式施行。今天,是民法典實施的滿月日。讓我們將目光拉回到剛剛過去的這一個月,看看圍繞民法典都發生了哪些故事。
也許北京的周先生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成為當地民法典“第一案”的被告。一場比賽中,周先生打出的羽毛球擊傷了宋先生的右眼。宋先生將周先生訴至法院,要求其賠償醫藥費等損失。朝陽區法院經審理認為,原告清楚此項運動具有一定危險性,自愿參加比賽應認定為“自甘風險”行為,且被告不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當庭判決駁回原告全部訴訟請求。
廣州年近七旬的庾婆婆在小區散步時“禍從天降”。“熊孩子”從35樓拋下的礦泉水瓶落在庾婆婆身旁,致其受驚嚇摔倒,造成十級傷殘。庾婆婆將“熊孩子”家長告上法庭。1月4日,越秀區法院一審判決被告賠償醫療費、護理費等共計8.25萬元,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1萬元。
1月8日,全國首例個人信息保護民事公益訴訟案于杭州互聯網法院開庭。針對孫某在互聯網上出售4萬余條個人信息并獲利3.4萬元的行為,法院判決由孫某支付損害賠償款3.4萬元,專門用于信息安全保護或個人信息保護等公益事項,并在《浙江法制報》上公開賠禮道歉。
……
一個月來,一起起民法典“第一案”頻登熱搜榜。與其說大家是把目光聚焦于這些案件本身,不如說是在關注審判結果、關注民法典實施將會給我們帶來哪些變化。
民法典是與百姓“距離最近”的法律,民事案件同人民群眾權益聯系最直接最密切。上述案件的案情看似簡單,卻是適用民法典的標志性案例,體現出民法典“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理念和鮮明價值導向,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意義重大。從適用“自甘風險”規則,保障文體活動健康有序開展,到守護“頭頂上的安全”,再到對個人信息提供周密保護,一樁樁案件的審理過程和判決結果,將法律條文還原為一個個鮮活案例,在全社會上演了一堂堂影響深遠的民法典“公開課”。
作為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民法典的實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長期工程來抓,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積極調動各方資源,充分發揮立法、執法、司法等方面的職能作用。
加強同民法典相關聯、相配套的法律法規制度建設,是保障民法典有效實施的重要環節。在這方面,全國人大常委會已經邁出步伐。為給民法典實施“清理跑道”,2020年下半年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展了民法典涉及法規、規章、司法解釋及其他規范性文件專項審查和集中清理工作。清理中發現需要修改或者廢止的規范性文件共2850件,有關方面已經修改257件、廢止449件。
積極回應社會關切,進一步加強對個人信息的保護,2020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進行初次審議。草案在民法典有關規定的基礎上,細化、充實具體制度規則,提升可操作性。民法典實施前夕,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首批7件民法典配套司法解釋,內容涉及擔保制度、物權、婚姻家庭等方面,加強審判指導,確保民法典統一正確適用。
為更好落實民法典對依法行政提出的新要求,政府部門抓緊推進有關工作。例如,民政部第一時間發出通知,對婚姻登記有關程序作出調整。多地政府出臺關于貫徹實施民法典的意見,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確保民法典得到全面有效執行。
從走進田間地頭宣講,到推進云端線上學習,再到開展地標建筑燈光秀……民法典頒布以來,各地各部門不斷創新方式方法,通過豐富多彩的普法宣傳活動,讓民法典“飛入尋常百姓家”。
民法典從人民中來,更要到人民中去。民法典來源于人民群眾這片最深厚的土壤,其誕生就是充分尊重民意的過程。遵循同樣的邏輯,要實施好民法典,讓民法典規定的各項制度如期發揮作用,讓飽含人文情懷的法律條款落地生根,就必須讓民法典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里。
這就需要各方主體積極參與,各個環節環環相扣,統籌協調、相互配合、常抓不懈,通過一系列扎實有效的工作,切實推動民法典實施,讓民法典真正融入百姓生活,成為人民群眾的真誠信仰,化作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準則、市場經濟的自覺遵循、國家機關行使職權的重要標尺。
實踐表明,民法典實施開了個好頭。一個月來,那些為中國百姓量身定制的制度規則,那些具有實踐特色、時代特征的法律條文,正從紙面走進現實“活起來”,制度優勢已初見成效。可以確信的是,隨著民法典實施更加深入,我國公民的權利意識和法治素養將不斷提升,全面依法治國實踐的全民自覺性和主動性將不斷增強,法典精神將牢牢扎根中國土壤,美好法治愿景終會成為現實。
讓我們共同努力,以實際行動踐行法典精神,更好推動民法典全面有效實施,使民法典融入生活點滴,真正成為人民權益的守護神!(《中國人大》全媒體記者 王博勛)
(責編:江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