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讀書日”,也是偉大劇作家莎士比亞的誕辰與忌日。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讀書,為求知,為窮理,為了解過去,更為創造未來。我們都接受過書籍的滋養,也享受著“悅讀”的樂趣。
在這個書香馥郁的日子里,我們真誠地希望每一位讀者,能把法律也納入到你的閱讀范圍。所有的法律都具有“工具書”的屬性,我們學法的目的是為了用法,這也是普法的意義所在。但法律又不僅僅只有“工具書”的屬性,當我們以一個閱讀者的身份去品讀甚至欣賞一部法律時,就會真切地感受到法律所獨有的魅力。
法律是美的。莊重、嚴謹,乃至刻板,這是法律留給人們的固有“表情”。但當我們真正走進一部法律,就會發現法律也有美的一面。法律是人類文字的寶典和語言的精華,是對大眾語言的濃縮、提煉和升華,它含義明確、邏輯嚴謹、表述規范、用語精準,讓我們領略到邏輯之美、語言之美。一部真正的精品佳作,應該既“管用”又“好看”。“管用”是法律的實質之美,它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符合實際需要,具有可操作性,能夠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好看”是法律的形式之美,它幾經打磨、“一字千金”,表達凝練、內涵雋永,是邏輯范本和語言豐碑。
法律是有感情的。在大多數情況下,法律本身的威嚴、理性和法律條文的抽象、專業常讓人產生一定的距離感,但看似冰冷、枯燥的文字下,涌動的卻是立法者熾熱而深沉的心意,其中的為民赤誠和人文關懷讓我們感受到法律的脈脈溫情與絲絲暖意。比如,2018年吉林長春長生公司疫苗案發生后,全國人大常委會用不到一年的時間高效審議出臺疫苗管理法,建立起覆蓋全過程的疫苗監管法律制度,守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全國人大常委會迅速行動,及時作出全面禁止野生動物非法交易和食用的決定,并針對疫情暴露出的問題,加快推進強化公共衛生法治保障立法修法工作……這些法律的制定、修改,都傳遞出“最撫凡人心”的“人情味兒”。
法律是有故事的。實踐是法律之母。實踐不僅為法律提供了充足的養分,也為法律提供了鮮活的素材和生動的故事。實踐中,大到國家成長、社會進步,小到百姓日常生活的細微變化,我們都可以從法律中找到印證。從某種程度上說,每一部法律都是一本故事匯編,立法者也是故事的講述者。以民法典為例,這部與百姓“距離最近”的法律具有天然強烈的代入感,它的每個條文都對應著鮮活的現實場景、蘊藏著豐富的百姓故事、洋溢著濃郁的“人間煙火氣”。它為人們提供從搖籃到墳墓的“全時保護”,陪伴著每個人走完充滿故事的一生,體現了民本時代“人性民法”的現實觀照。
法律是時代的產物。“治國無其法則亂,守法而不變則衰。”一部好的法律,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因應時代挑戰、順應時代需要、體現時代特征、解決時代問題。一部好的法律,其實就是一個時代的制度標本,從中可以讀懂這個時代。一部好的法律,可以讓我們聽到時光車輪碾過的聲音,感受到時代的波瀾壯闊與絢麗多姿。我們從法律的制定和修改完善過程中,就可以看到時代變遷和社會進步的軌跡,它們見證了我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如果我們把新中國成立以來制定的所有法律按年份串聯起來,就構成了我們共和國的“成長史”,構成了我國法治進步的“編年史”。
法律是知識的大百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內涵豐富、覆蓋面廣,涉及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實際上就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閱讀法律,也是獲取知識的一種重要手段和途徑。通過閱讀憲法,我們可以深刻認識國家的國體政體、國家機構和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通過閱讀行政法,我們可以掌握行政權的授予、行使以及相關知識;通過閱讀有關市場經濟方面的法律,我們又可以了解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和運行法則……法律不僅為我們了解整個社會運行規范提供了權威讀本,同時也擴大了我們的知識面。
閱讀法律,就是在閱讀人生、閱讀社會、閱讀時代。今天,此刻,讓我們一道走進法律!(《中國人大》全媒體記者 王曉琳)
(責編:徐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