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今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決定,對施行30多年的全國人大組織法和全國人大議事規則作出修改,將“堅持全過程民主”寫入法律。近年來,全國人大對全過程民主的探索和嘗試正逐步走向深入、走向成熟。
人民民主是一種全過程的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決策都是依照程序、經過民主醞釀,通過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產生的。2015年,為了讓國家立法機關能夠聽到“最接地氣”的聲音,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設立首批4個基層立法聯系點,全國人大代表朱國萍所在的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街道成為首批基層立法聯系點。據了解,虹橋街道的16個居民區和50家區域單位內都設有“基層立法信息采集點”。一個基層立法聯系點背后,有310余名信息員、10家顧問單位和10個類型的專業人才庫,朱國萍就是其中一位信息員。
立法過程需要最大限度吸納民意。參與人民民主實踐的主體越廣泛,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就越容易形成。當立法聯系點接到立法征詢任務后,提前一周會給朱國萍等信息員和聯絡員送上法律草案和情況說明,召開居民群眾和業務相關人員座談會,隨后以書面、走訪調研及座談會形式征集意見。每部法律草案意見征詢,至少開4場座談會聽取意見。
如今,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立法聯系點已由4個增至10個,接地氣、察民情、聚民智的立法“直通車”班次多了、線路廣了,惠及民生也更實了。滿載著基層群眾原汁原味的立法建議直達最高立法機關,最終經過法定程序以一定形式呈現在法律制度設計中。
法律草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是推進立法公開、擴大公眾有序參與立法、實現民主立法的重要途徑。根據立法法、全國人大議事規則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法律案、準備提請全國人大審議的法律案,一般在常委會會議后將法律草案及說明等向社會公布征求意見,時間一般不少于30日。黨的十八大以來,共有187件次法律草案向社會征求意見,有約110萬人次提出300多萬條意見建議,許多重要意見得到采納。民法典編纂過程中,先后10次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共收到42.5萬人提出的102萬余條意見;一些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草案,如刑法修正案(十一)、個人所得稅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退役軍人保障法、著作權法等草案,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收到數以萬計的意見建議。社會公眾提出的意見建議,在法律草案審議修改過程中都認真予以梳理分析,吸收合理意見完善法律草案,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最大程度凝聚立法共識。向社會征求意見的情況以及意見吸收采納的總體情況,通過法工委發言人例行記者會、新聞專題報道等多種形式及時向社會反饋。(記者?李睿宸)
(責編:徐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