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就打12345,真的管用!”2019年起,北京以12345市民服務熱線及其網絡平臺為主渠道,建立了對群眾訴求快速響應、高效辦理、及時反饋的機制,簡稱“接訴即辦”。機制運行兩年多來,成效顯著、有口皆碑。今年9月24日,北京市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北京市接訴即辦工作條例》,通過立法將這一機制固化了下來。
“立法過程中,萬余名人大代表進‘家’‘站’征求社區百姓意見,讓立法直抵基層、直通一線。”北京市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有關負責人介紹,“萬名代表下基層”機制在立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充分踐行了開門立法。
“萬名代表下基層”,這項北京市人大常委會近年來探索的創新做法,已在多部法規的立法和執法檢查中“大顯身手”,并逐漸由一種做法上升為一種機制,成為新時代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
全民參與修條例
在北京,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垃圾分類和物業管理,被稱作民生領域的兩個“關鍵小事”。雖是“小事”,卻關乎城市治理的精細化程度,關乎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在此背景下,為了更好推進《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修改和《北京市物業管理條例》制定工作,北京市人大常委會首創了“萬名代表下基層,全民參與修條例”做法。
自2019年8月起,北京市人大常委會組織市、區、鄉鎮三級人大代表走進街道社區,圍繞《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修改中的關鍵問題聽取市民群眾意見建議。這是北京市首次在法規修改草案形成階段,就對擬修改的內容,通過三級人大代表在人民群眾中征求意見。
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北京市16個區人大常委會同向發力,超過1.2萬名代表深入全市247個代表之家、2348個代表聯絡站,面對面聽取24萬余名市民、社區工作者、物業管理者、環衛工作者及4170個單位的意見建議。
“你們認為,到底該出臺什么樣的政策,才能讓大家自覺完成垃圾分類?”“罰則如何定比較合適?”“垃圾不分類,除了進行經濟處罰,是否還要納入誠信體系?”……人大代表們走進社區、物業、餐飲及垃圾分類企業,將來自基層的聲音事無巨細地記錄下來,最終體現在立法之中。
“這一接地氣的行動,不僅收獲了民眾點贊,也讓立法、修法工作更為實事求是、更為科學。”北京市人大常委會法制辦有關負責人介紹,“萬名代表下基層”機制自此萌芽。
深入基層“查三邊”
“人大代表既是法規制定的參與者,更應該是法規實施的監督者和法規執行的帶頭者。”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城建環保辦有關負責人表示。
2020年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開始實施。條例的實施情況到底怎么樣?在實施的過程中是否遇到了問題?為此,北京又進一步開展了“萬名代表再下基層”活動,組織市、區、鄉鎮三級人大代表通過“三邊”(身邊、周邊、路邊)檢查,對條例實施情況進行監督。
接到任務后,北京市人大代表張梅菊用查看桶內垃圾、與垃圾分類指導員攀談等方式,對自己所在小區的垃圾分類情況進行了一番摸底檢查,并通過網上問卷調查廣泛搜集情況。“多數居民增強了垃圾分類的意識,但投放垃圾的準確率還有待提高。”通過檢查,張梅菊對條例實施的情況了然于心,并據此提出了加強垃圾分類宣傳的具體建議。
“查問題、挑毛病、提建議”,從2020年7月到10月下旬,1.3萬名人大代表共對5627個小區、3329個村、11302處公共機構或場所進行了檢查。
從全民參與修條例到深入基層“查三邊”,“萬名代表下基層”不僅是立法時匯聚民意的法寶,而且成為監督時的一柄利劍。
“接訴即辦”載民意
“萬名代表下基層”的做法在實踐中不斷升級、完善,逐漸成為北京市人大常委會一項特色鮮明的工作機制。今年,《北京市接訴即辦工作條例》立法工作啟動之后,全市人大代表再次行動起來。
北京市人大代表伊然把條例草案做成PPT,將所在社區中曾涉及或者容易涉及12345熱線的人們召集在一起,逐條為大家宣講、解讀,并聽取意見;海淀區人大常委會把代表們走訪基層聽到的建議匯集成一本“書”,送至北京市人大代表案頭,希望“厚重”的民意能被充分地表達。
條例草案二審前,北京市全市11000余名人大代表與6.7萬名市民“面對面”;三審前,北京市領導以普通人大代表身份帶隊深入各區,在代表“家”、“站”、基層立法聯系點里再次與市民坐在一起。
為了“聽到更多不同的、真實的聲音”,北京市人大常委會采用隨機邀請撥打過12345市民服務熱線的市民參與立法座談的新形式,了解市民訴求辦理情況和實際感受。市民魏佳文受邀參加了立法座談會,她帶著厚厚的一沓筆記和寫滿了標注的法規草案前來,把自己和身邊人“想說的話都說了出來”。
…………
在“萬名代表下基層”機制下,人大代表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做到接地氣、聚民智;人民群眾得以“沉浸式”參與立法全過程、各環節,讓民主的智慧在立法進程中持續“閃光”。
“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斷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北京市人大常委會的創新探索下,“萬名代表下基層”機制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北京經驗”,成為新時代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創新樣本。(記者?李丹陽)
(責編:徐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