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的民主狀況如何?實踐最有發言權。特別是在非常時期,我們更能看清一個國家民主的真實面目。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廣泛蔓延,實際上是對各國的民主作了一次全方位的考察和檢測。那么,在這場大考中,中國民主作出了怎樣的表現?交出了一份什么樣的答卷?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近幾年來的工作實踐,為我們提供了一份最有說服力的觀察樣本。
大考之下,中國民主顯示出超強的穩定性。如果把新冠肺炎疫情比喻成一次壓力測試,我們可以從中清楚地看到中國民主具有超強的穩定性,是經得起風吹雨打的,是壓不垮打不亂的。以人大工作為例,疫情暴發以來,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平穩有序地運行,人大工作呈現出勃勃生機和活力。三年來三次全國人代會照常召開,把“精編版”開成了“精華版”;常委會會議加開成常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各項工作取得重大進展,成績斐然,碩果累累。在“精”字當頭、確保質量的前提下,立法工作按下快進鍵,把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作為立法工作的主戰場,一大批國家治理急需、人民群眾期盼的法律相繼出臺,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不斷向前推進;秉持“正確監督、有效監督、依法監督”的總要求,監督工作緊緊圍繞黨和國家中心工作,聚焦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頻頻出手,精準發力;加強和改進代表工作,使人大代表更好地發揮作用、服務人民,在履職盡責中綻放最美風采;按照“四個機關”的要求,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新一輪縣鄉人大換屆選舉圓滿完成,全國10億多選民直接選舉產生200多萬名縣鄉兩級人大代表……實踐充分證明,在危急關頭、緊要時刻,中國民主是經得起考驗的,是值得信賴的,是完全靠得住的。中國民主之所以具有超強的穩定性,關鍵在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這是我們應對一切風險挑戰的最大底氣。黨的領導使中國民主有了最可靠的制度保障;黨的領導使中國民主能夠在法治的軌道上平穩有序地運行;黨的領導使中國民主有了最深厚的群眾基礎。
大考之下,中國民主彰顯出鮮明的共識性。如何理解中國民主的共識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找到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是人民民主的真諦。”“在人民內部各方面廣泛商量的過程,就是發揚民主、集思廣益的過程,就是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的過程,就是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過程,就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過程。這樣做起來,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才能具有深厚基礎,也才能凝聚起強大力量。”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段話,對中國民主的共識性作了極為深刻的闡述。可以說,共識性是中國民主的一個鮮明的標志,是區別于西方民主黨派分立、民意撕裂的關鍵,也是中國一次又一次在危難之中凝聚起人民力量,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奧秘。毫無疑問,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中國民主“共識性”優勢的集中體現。疫情暴發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多次進行研究部署,全國上下形成全面動員、全面部署、全面加強疫情防控工作的聯防聯控局面。這期間,黨和國家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終毫不動搖把全體14億多中國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每一次科學、民主、依法決策,都是最能維護最廣大人民利益、最能反映人民意愿、最能體現以人民為中心,并且實踐證明最科學有效的。在這一過程中,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由于凝聚了最大共識、產生了最大凝聚力向心力,實現了黨的主張、國家意志、人民意愿高度統一,我們才能夠匯聚成抗擊疫情的強大合力,緊緊依靠人民打贏這場戰爭。再來看疫情期間“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通過。規劃編制建議稿網上征求意見收到留言100多萬條,提煉出1000余條建議;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認真審查討論規劃綱要草案,提出意見建議;建議稿分別根據以上意見修改366處(覆蓋1000余條中的546條)、55處……實踐證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這樣一套廣泛征求意見、充分交流討論、統籌各方利益、消除各自分歧、凝聚最大共識的流程,就注定了我們能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畫出最大同心圓,匯聚最大人民力量。
大考之下,中國民主展示出主動的適應性。中國民主是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是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適應形勢的發展需要而逐步完善起來的。因時而變、順勢而為,不斷探索創新,是中國民主的一個重要品格。大疫之下,這一品格顯示得更加充分。為了在疫情防控背景下開好全國人代會,我們調整了日程,壓縮了會期,簡化了程序,推出政府工作報告、常委會工作報告等“雙版本”,精簡高效,面貌一新;以網絡視頻方式組織“代表通道”“部長通道”等采訪活動,履職初心隔屏激蕩;國務院相關部門“云”旁聽意見建議,民意傳遞與匯集更加靈活;科技加持,使全國人代會更加生動直觀、透明開放……會議減少程序不簡化內容,壓縮時間不壓縮效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為了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斷完善發展,更好地保障人民當家作主,適時對全國人大組織法、全國人大議事規則、全國人大常委會議事規則、地方組織法作出修改,將全過程人民民主理念和實踐中成熟有效的經驗做法確認下來。在優化會議程序方面,適應疫情防控常態化新情況新問題,在前幾年實踐基礎上,修改全國人大議事規則,明確常委會可以適當提前或推遲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的召開,對通過網絡視頻方式出席會議作了規定。近年來,人大工作任務越來越重,加開常委會會議已成為常態。這次修改常委會議事規則,明確規定必要時可以加開會議。通過修改兩個議事規則,在精簡會議程序、完善表決方式、規范分組會議和聯組會議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舉措,努力提高人大議事質量和效率。一位常年報道全國人代會的記者曾感慨地說,大疫之下,全國人代會展現出別樣風采,人大工作顯示出強大生命力和顯著優越性。可以說,疫情為我們重新思考如何開好全國人代會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為進一步完善人大組織制度和議事程序提供了新的素材。如何化危為機、與時俱進、主動求變,把疫情倒逼出的一些好的做法,變為常規化的制度設計,是當前我們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大考之下,中國民主展示出強烈的人民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主不是裝飾品,不是用來做擺設的,而是要用來解決人民需要解決的問題的。人民性是我國民主的重要屬性。中國民主是為百姓量身定做的民主,不僅確保人民當家作主,而且是用來解決人民需要解決的問題的。人民性在人大工作中的體現,就是要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人大工作的根本出發點,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民心所望,人大所向。疫情來襲,全國人大常委會迅速作出反應,制定實施公共衛生領域專項立法修法計劃,成立工作專班,對30件立法修法項目作出統籌安排,為戰疫筑起法治長城;常委會法工委有關部門負責人就疫情防控法律問題多次發聲,促進各地依法、科學、有序開展疫情防控工作,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作為忠實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代表,260多萬各級人大代表沖鋒在前,戰“疫”一線到處都有他們的身影。在疫情背景下,全國人大常委會始終把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作為工作著力點。從出臺民法典,到制定家庭教育促進法、個人信息保護法、醫師法,修改未成年人保護法、職業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再到起草并審議反電信網絡詐騙法草案、婦女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等;從連續四年圍繞大氣、水、土壤、固廢污染開展生態環保領域執法檢查,到檢查企業破產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的實施情況,再到聽取審議國務院關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脫貧攻堅等專項工作報告,關于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師法實施情況的報告等……無論什么時候,人大工作始終以呵護人民權益、維護社會安定、激活發展活力,推動解決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為目標,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呼聲當作第一信號,把人民群眾的需要當作第一考慮,把人民群眾的滿意當作第一標準,為中國民主的人民性作出最好詮釋。
在新冠肺炎疫情這場大考中,中國民主以其卓越的表現,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普遍好評。反觀西方民主被疫情打回原形、露出馬腳,不僅失去了所謂“民主神話”的虛假光環,而且社會撕裂、階層對立、國家失控加劇。讀懂中國民主交出的這份高分答卷,讓我們進一步看清中國民主的優勢所在,進一步增強制度自信、道路自信,讓我們發自內心為擁有這樣卓越的民主感到驕傲自豪!
(轉載應當完整、準確,并注明來源和作者信息)
(責編:徐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