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護航美麗中國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錦繡山河為名,非凡十年為證,我們完成了一段偉大的歷史書寫。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我國生態環境法律和制度建設進入了立法力度最大、制度出臺最密集、監管執法尺度最嚴的時期。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制定環保領域法律9部,修改17部。生態環境領域現行法律達到30余部,初步形成覆蓋全面、務實管用、嚴格嚴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生態文明“四梁八柱”性質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充分運用現代遙感、大數據等現代信息科技手段等強化執法監管,真正讓環境保護“長出牙齒”,擺脫“單打獨斗”局面。
法治護航美麗中國,要統籌推進生態環境領域立法修法工作。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制定生物安全法,標志我國生物安全進入依法治理的新階段。作出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依法推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議,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噪聲污染防治法,修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標志大氣、水、土壤、固廢、噪聲等主要污染物防治法律制修訂工作全面完成。制定濕地保護法,修改森林法、草原法和土地管理法,推動形成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國土開發有序的空間發展格局。制定長江保護法、黃河保護法,全面推進“江河戰略”法治化。制定黑土地保護法,充分發揮“小快靈”立法特點,保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目前,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的立法和野生動物保護法的修訂工作正在進行中,南極活動與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礦產資源法、原子能法、國家公園法、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法等法律的制修訂工作也取得一定進展。
法治護航美麗中國,要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時間鐫刻不朽,奮斗成就永恒,新時代砥礪奮進,歷史的如椽巨筆繪寫壯美畫卷。全國人大常委會在立法修法工作中貫徹“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這一方法論。制定長江保護法,明確國務院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定期組織長江流域土地、礦產、水流、森林、草原、濕地等自然資源狀況調查。制定黃河保護法,規定國務院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黃河流域省級人民政府,加強對黃河流域重要生態功能區域天然林、濕地、草原保護與修復和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工作的指導。修改森林法,要求將重要江河源頭匯水區域,重要江河干流及支流兩岸、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重要濕地和重要水庫周圍,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防風固沙林基干林帶等區域的林地和林地上的森林劃定為公益林。制定濕地保護法,指出建設項目確需臨時占用濕地的,應當依照土地管理法、水法、森林法、草原法、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要繼續在抓緊填補空白點、補強薄弱點,提升法律制度設計的科學性和專業性,加強法律體系協同配套工作等方面下功夫,使生態環保法律體系更加科學完備、協調統一。
法治護航美麗中國,要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習近平總書記曾打過一個形象的比喻:“污染防治好比是分子,生態保護好比是分母,要對分子做好減法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對分母做好加法擴大環境容量,協同發力。”運用法治方式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是全國人大常委會監督工作一個突出的特點和亮點。2018年,開展大氣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高規格、全覆蓋、動真格、求實效,還老百姓藍天白云、繁星閃爍;2019年,開展水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引入第三方力量對法律實施情況開展評估,守護一江碧水、兩岸青山;2020年,開展土壤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推動各地區各部門落實法律責任,著力解決土壤污染危害農產品安全和人居環境健康兩大突出問題,守護沃野千里;2021年,開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執法檢查,圍繞生活垃圾分類等人民群眾關注的重點領域加強抽查暗訪,構建宜居亮麗新環境;2022年,開展環保法、長江保護法執法檢查,綠水青山的“生態顏值”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數”同步提升……全國人大常委會聚焦生態環保領域的突出問題,精準發力,連續5年開展10部生態環保法律和相關決定的執法檢查,栗戰書委員長6次擔任執法檢查組組長,10次帶隊赴地方檢查,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人大貢獻。
對生態問題的深刻把握,檢驗著歷史眼光、責任擔當,折射著民生福祉、人民情懷,體現著執政能力、發展質量。
“我們一定要取舍,到底要什么?從老百姓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出發,生態環境非常重要;從改善民生的著力點看,也是這點最重要。”2013年春天,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時強調。
日月開新元,萬象啟新篇。新時代十年,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從青藏高原到東海之濱,“十年禁漁”的萬里長江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從荒原變林海的塞罕壩林場到沙土變良田的庫布其沙漠,“綠色地圖”在人們身邊接續鋪展;從云南大象北上南歸到“微笑天使”江豚時隔十多年再次亮相長江水面,人與動物和諧相處成為美麗風景……大道如砥,大勢如潮,億萬中國人民用勤勞和汗水在神州大地上描繪出“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的神州美景。
大美河山,萬物皆靈。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一個個“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故事,生動印證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理念,深刻昭示著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完全可以兼顧、實現共贏。時間前行不舍晝夜,連結起過去和未來,銘記著光榮與夢想。新時代新征程,只要我們深刻把握生態文明建設這個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下扎實推動綠色發展,用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必將譜寫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新華章。(作者:《中國人大》雜志社總編 汪洋)
(來源:全國人大微信公眾號)
(責編:徐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