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天下為公;良法善治,民之所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法治社會是構筑法治國家的基礎。”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釋了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內在邏輯,強調了法治社會建設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的重要地位。
加快建設法治社會,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引導全體人民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銘刻在人們心中的法治,才是真正牢不可破的法治。”憲法實施的實踐不斷豐富發展,對推動形成崇尚法治的社會氛圍和弘揚法治精神具有重要意義。設立國家憲法日,加強憲法宣傳教育;建立憲法宣誓制度,增強國家工作人員憲法意識;實施憲法規定的特赦制度;制定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落實憲法規定的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制度和國家標志制度;作出關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的決定和制定香港國安法,作出關于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的決定和修訂香港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維護憲法和基本法確定的特別行政區憲制秩序;根據憲法精神和有關法律原則,采取創制性辦法及時妥善處理遼寧拉票賄選案有關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不斷豐富憲法實施的實踐,提高憲法實施水平,推動憲法實施發生了開創性、歷史性、全局性變化。
法律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法治精神融匯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實踐。2020年5月28日,新中國首部民法典正式出臺。作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民法典整合了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長期實踐形成的民事法律規范,汲取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優秀法律文化,充分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眼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植根社會生活的深厚土壤,讓人民群眾收獲滿滿的法治獲得感,把法治與道德的目標具體落實在了一個個“人”的身上。
加快建設法治社會,必須建設覆蓋城鄉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全民法治觀念。
公共法律服務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基礎性、服務性和保障性工作,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密切相關。2021年2月,國家法律法規數據庫正式開通,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聯合有關國家機關組建運行,是法律法規數據的“國家庫”“基礎庫”,向社會發布最新、最完備、最權威的法律法規信息,提供全方位、全業務、全時空的公共法律服務,進一步夯實全面依法治國的數字化基礎,更好助力法治中國建設。
2021年8月2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表決通過法律援助法,并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進一步拓寬法律援助方式、擴大法律援助范圍,為人民群眾獲得及時便利、優質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務提供法治保障。為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扎實有效開展新時代法治宣傳教育,2019年7月,在栗戰書委員長的關心支持下、在王晨副委員長的親自指導下,經中央宣傳部批準,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建立發言人機制。三年多來,法工委發言人機制不斷健全完善,積極穩妥開展人大對外發聲工作,加強涉人大立法方面的輿情研判和引導工作,及時就有關問題表明態度、說明情況、回應關切、解疑釋惑,對外發聲和立法宣傳工作實現良好開局。截至目前,法工委已通過發言人機制以不同形式發聲60余次,共舉辦15次發言人記者會,累計邀請來自50余家境內外媒體的記者440余人次參加,回應涉立法熱點問題100多個,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發言人機制成為講好中國民主故事、中國法治故事的重要渠道。
加快建設法治社會,必須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提升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2015年7月,上海市虹橋街道辦事處等4個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首批基層立法聯系點正式成立,一種全新的、立足基層人民群眾直接參與國家立法的民主立法形式應運而生。十三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履職以來,穩步推進基層立法聯系點工作,現有32個基層立法聯系點,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輻射帶動全國各地設立509個省級基層立法聯系點和近5000個設區的市級基層立法聯系點,讓群眾的心聲直通立法機關,有力推動了基層治理水平提升。近年來,各地基層立法聯系點積極拓展功能,著力構筑服務立法、推進守法、促進社會治理的“建言站、直通車、助推器、宣傳臺”。
加快建設法治社會,必須發揮領導干部示范帶頭作用,努力使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習近平法治思想強調“堅持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不僅是中華法治文化的傳承,更是中國共產黨管黨治黨、治國理政基本經驗的總結。毛澤東同志根據黨的歷史經驗,提出了“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的重要論斷。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只有通過領導干部的具體行為和活動,才能化為真正的法治力量和法治活力,他們是依法治國重點任務的貫徹執行者,也是社會公平正義、人民權利保障的關鍵落實者。領導干部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就會產生“頭雁效應”。法治精神要求領導干部提升法治素養,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規范發展行為、促進矛盾化解、保障社會和諧。要把依法履職情況納入考核評價干部的重要內容,通過制度建設使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成為領導干部的自覺行為、必備素質,進而通過示范帶頭作用努力使法治精神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道遠且長,雖遠必達;心之所向,行必能至。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快建設法治社會作出重大決策部署,為法治社會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必將推動信仰法治、公平正義、保障權利、守法誠信、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全面實現,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者:《中國人大》雜志社總編 汪洋)
(來源:全國人大微信公眾號)
(責編:徐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