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2年落下帷幕,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報告制度(以下簡稱“國資報告制度”)第一個五年周期圓滿收官。五年來,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高質量、高標準、高水平推進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監督工作,全口徑全覆蓋摸清“家底”,全過程全方位加強監督,國資報告制度從文本走進現實,制度效能充分釋放。可以說,人大國資監督走過的這五年歷程,就是人大監督不斷開拓創新、提質增效的一個縮影。從制度設計、流程優化、機制創新的點滴細節之間,能夠深切感受到新時代人大監督的獨特品格和鮮明特征。
制度先行:人大國資監督實現制度化、規范化、法治化
履行好國有資產監督職責,制度建設是先決條件。2017年,黨中央印發《中共中央關于建立國務院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制度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有關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任期的五年,是貫徹落實《意見》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打基礎、立規矩的關鍵五年。五年來,常委會緊鑼密鼓地構建、完善人大國資監督制度體系,推動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地更具體、更精準、更規范,確保黨的領導貫徹到監督工作的全過程各方面。
從2018年制定貫徹落實黨中央改革決策的實施意見,明確職責分工,規范工作程序和工作機制;到2019年印發首個專項監督工作五年規劃,明確第一個周期的工作目標,繪制落實《意見》的具體時間表和路線圖;再到2020年出臺首個國有資產監督的法律文件——關于加強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監督的決定,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實現監督工作和程序的進一步規范化、制度化;進而修改全國人大常委會議事規則、地方組織法等法律,推進綜合性國有資產法立法,夯實國有資產監督與管理的法治根基……
隨著監督目標、具體要求、路徑方式等重大要素日趨清晰,并被轉化為法律規范、確立為法定機制,人大國資監督制度體系更加嚴密完備,有效保障了報告工作和監督工作的規范開展,實現了人大對國有資產管理的監督從工作監督向法定化、制度化、常態化的職能監督轉變。在人大監督史上,聚焦一項新的監督職責作出如此系統、完整、長遠、周密的頂層設計并不多見,這不僅折射出落實黨中央加強人大國有資產監督職能重大決策部署的堅定決心,也為人大國資監督行穩致遠打下了堅實基礎。
流程優化:打造全過程監督“閉環”
人大監督質效的提升,離不開銜接細密的程序設計和扎實有效的運作機制。踐行全過程監督,全國人大常委會建立起涵蓋溝通協調、監督調研、報告審議、整改反饋的“閉環”工作流程。這一流程設計,以報告審議為核心,覆蓋審議前、審議中和審議后的各環節全過程,全景展現了人大國資監督的總體面貌。
以2021年為例,當年10月,常委會在審議上一年度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綜合報告的同時,首次聽取審議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情況專項報告。在此之前,常委會預算工委加強與國務院有關部門的聯系、提前介入報告起草工作,并與全國人大財經委、環資委共同就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等情況開展監督調研、專題研究,做好預先聽取報告和協助有關專門委員會初步審議報告工作,為常委會審議做好準備。常委會審議報告后,預算工委認真梳理審議意見,研究提出問題清單,推動有關部門逐項落實。6個月后,2022年4月,國務院向常委會報告審議意見落實、問題整改等情況。
在這樣一套有序銜接、環環相扣的全鏈條“閉環”監督機制作用下,常委會連續五年審議了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綜合報告(第五年為首次聽取審議),先后聽取審議金融企業國有資產、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企業國有資產(不含金融企業)、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情況的專項報告,實現了黨中央確定的四大類別國有資產專項報告和審議監督的全覆蓋,人大國資監督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綜合報告與專項報告相結合的全新模式,融合了宏觀與微觀的不同視角,共同曬出了深度與廣度并重的國有資產“明白賬”。
問題導向:讓人大監督“長出牙齒”
能不能解決實際問題,能解決多少實際問題,是衡量人大監督實效的一個重要標準。回顧過去五年,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是人大國資監督的顯著特點。
解決問題,是國資報告制度的題中之義。國有資產是全體人民共同的寶貴財富,管好用好國有資產一直是深化改革的焦點議題。針對現實中存在的國有資產底數不清、體制不順、效益不高、監督不足等問題,國資報告制度應運而生。這項制度的建立,是黨中央加強人大國有資產監督職能的重大決策部署,也是黨中央推進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實現國有資產治理現代化的重大舉措。
緊盯重點問題,強化典型調研。每年與國務院報告同步亮相的,還有人大監督調研報告。本屆以來,常委會組織圍繞各類國有資產管理存在的突出問題,根據不同地方、不同行業的國有資產稟賦特點,加強典型調研,并結合混合所有制改革等熱點難點問題,開展小切口式專題研究。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監督調研報告,扎實細致、針對性強,不僅擺成績,更講問題、提建議,有效服務常委會高質量審議。
督促整改問責,讓人大監督落地有聲。做好監督工作“后半篇”文章,常委會推進人大監督與審計監督、國家監察監督貫通協同:連續五年商請審計部門提供國有資產領域審計查出問題清單,結合推動實施落實常委會審議意見和整改問責清單制度,強化人大監督的持續效應;加強與紀檢監察機關的信息共享,形成監督合力。這些機制有效督促國務院相關部門及時解決國有資產管理中存在的各類問題、健全管理制度機制,監督成效日益顯現,人大監督剛性進一步增強。
探索創新:以人大監督之“效”提升國資管理之“能”
創新,是人大監督的重要品格。為破解國資監督實效難題,全國人大常委會積極探索,勇于創新,朝著數字化科學化的方向邁進,推動人大國資監督更加精準、更加高效、更加深入。
著眼打通國有資產監督的專業性技術性瓶頸、推動人大監督評價向科學化精準化拓展,常委會持續研究建立健全國有資產管理人大監督評價指標體系。這一指標體系,堅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通用與專用兩兼顧,緊扣常委會審議和監督重點,體現不同種類國有資產性質、功能和人大監督特點,突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情況、依法管理國有資產情況、人民群眾獲得感及滿意情況,是人大監督工作精細化精準化的重要創新。常委會還委托預算工委基層聯系點開展試點工作,在實踐中不斷優化指標體系。
科技賦能,監督觸角不斷延伸。過去幾年間,人大國有資產聯網監督系統建設加快推進,形成報告審議、數據報表、分析評價、國資動態、政策法規、地方監督等6個功能板塊。2021年,以聯網監督系統為依托,首次形成包括25項評價指標的分析材料,為常委會審議提供信息化支撐。2022年,國資聯網監督系統正式上線服務常委會審議。數字化工作平臺的建設,進一步拓展和延伸了監督鏈條,強化跟蹤監督和日常監督,增強了人大監督的經常性和持久力。
凝聚合力:全方位構建“大監督”格局
守護好國有資產,人大監督是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只有各主體協同發力、制度間有效銜接,共同凝聚起國有資產監督和管理的合力,才能使國有資產更好地服務發展、造福人民。經過五年努力,人大與政府、中央與地方之間橫向協作、縱向聯動的工作機制初步構建,全方位國有資產監督格局初步形成。
人大內部優勢互補。國有資產規模大、種類多、性質各異,監督工作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技術性。基于此,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套預算工委前期預聽、專門委員會初步審議、常委會正式審議的監督工作程序。其間,由預算工委牽頭與有關專門委員會共同承擔具體工作,實現了預算工委熟悉國有資產管理情況與專門委員會熟悉相關領域政策和工作情況的優勢互補,有力保證了常委會正式審議的效果。
人大與政府良性互動。人大的監督不是直接管理國有資產,而是對國有資產管理情況進行監督,目的是推動政府更好地履行職責,確保國有資產造福人民。寓支持于監督之中,預算工委建立與國務院有關部門的溝通聯系機制,提前介入報告起草,推動提高報告質量,夯實審議基礎。同時,通過創新人大和政府聯合召開工作部署會議等方式,統一思想認識,增強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協同性。人大與政府間的良性互動,共同推動解決問題、改進工作,有利于實現監督效能的最大化。
制度間有機銜接。加強制度融合,匯聚制度合力,有利于推動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實踐中,人大國資監督與預算決算審查監督、審計監督、國家監察監督相銜接的有效機制建立起來。例如,常委會推動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強化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在國有資本總體布局、資本運作、收益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國有資產審計情況專項報告制度,與國資報告共同搭建起分工協作的報告體系,更加全面、準確地反映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發揮審計監督對人大監督的支持作用。
各級人大上下聯動。為推動國資報告制度在全國各地落地生根,全國人大常委會加強對地方人大的指導,密切工作交流,推動地方有計劃、有步驟地將各類國有資產管理信息納入人大預算聯網監督系統。一些地方的創新實踐,也為突破國資監督難點提供了寶貴經驗。如今,縣級以上地方基本實現國資報告和監督工作的全覆蓋。
將這些元素整合起來,一幅人大國資監督的生動圖景呈現在眼前。五年間,全國人大常委會沿著正確監督、有效監督、依法監督的路徑,扎實推進人大國資監督實現良好開局、持續深入,取得重大實踐成果。如今,國資報告制度全面落地,國資“家底”初步摸清,國資管理改革持續推進,國有資產治理能力不斷提升,人大監督更有力度、更具實效、更顯權威。守護好人民共同財富的同時,人大國資監督的探索實踐也為人大監督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樣本。一個個創新突破、一項項有力舉措、一處處微小細節,都彰顯著人大監督與時俱進的時代品格,展現出新時代人大監督的新氣象。以此為契機,人大監督步入了全面升級的新階段。(作者:《中國人大》全媒體記者 王博勛)
(來源:全國人大微信公眾號)
(責編:徐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