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盛會,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做好經濟工作尤為重要。3月13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批準關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批準2023年中央預算。
翻開“國家賬本”,一收一支,貫徹了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反映了政策導向,聚焦了工作重點,回應了百姓期待。
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穩”和“進”、“質”和“量”的重要指示精神。“穩和進是辯證統一的,要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對于我們這么大的經濟體而言,保持經濟平穩運行至關重要。穩的重點要放在穩住經濟運行上,確保增長、就業、物價不出現大的波動,確保金融不出現區域性系統性風險。進的重點要放在調整經濟結構和深化改革開放上,在穩的基礎上積極進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培育壯大新的經濟增長點增長極,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確保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創新驅動發展取得新成效。
當前,我國已經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新的發展階段、新的使命任務和新的發展環境對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提出了更高、更為緊迫的要求。必須更好統籌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始終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大力增強質量意識,視質量為生命,以高質量為追求。
財政收入狀況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隨著優化疫情防控措施給經濟恢復帶來重大積極影響、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疊加發力等,2023年國內經濟有望總體回升,加上2022年集中實施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后基數偏低,為財政收入恢復性增長奠定了基礎。在這樣的背景下,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17300億元,增長6.7%。
實現質的有效提升,需要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提效。“加力”主要是加強財政資金統籌,優化組合財政赤字、專項債、貼息等工具,擴大財政支出規模,保持必要的支出強度。2023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75130億元,增長5.6%,這為穩住經濟大盤、實現國內生產總值預期增長5%左右的目標提供了支持。
“提效”主要是通過深化改革、加強管理,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效率、財政政策效能和資金使用效益。發揮政府投資引導帶動作用,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6800億元、增加400億元。
實現質的有效提升,需要加大對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和關鍵領域的投入。科技攻關、鄉村振興、生態環保等重點支出剛性增長。研究優化科技支出結構,全國一般公共預算科技支出安排10567億元、增加544億元。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產業基礎再造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安排133億元、增加44億元。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安排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1750億元、增加100億元。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中央財政大氣污染防治資金安排330億元,中央財政水污染防治資金安排257億元、增加20億元。
養老、教育、醫療衛生等基本民生短板需要繼續加強保障。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確保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推動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支持學前教育發展資金安排250億元、增加20億元,改善普通高中學校辦學條件補助資金安排100億元、增加30億元,支持地方高校改革發展資金安排404億元、增加10億元。支持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30元,達到每人每年640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5元,達到每人每年89元。在做到保證重點支出的同時,又壓減相關支出,堅持黨政機關過緊日子,從嚴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強“三公”經費預算管理,把更多財政資源騰出來用于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
實現質的有效提升,需要進一步強化預算績效管理。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推動將績效管理理念和方法融入預算編制、執行、監督各環節,形成評價、反饋、整改、提升良性循環,做到花錢要問效、無效要問責。
人大依法開展預算審查監督,對規范預算行為、促進依法行政、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梳理近年的預算審查結果報告,可以發現,從“將績效評價結果作為預算安排、健全制度、完善政策的重要依據”,到“健全適應科技創新規律的財政科研資金績效評價機制,提高資金使用績效”,再到“推進對部門和單位的整體績效評價,加快健全完善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人大推動聚焦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績效管理不斷加強,績效評價和結果應用的融合度持續深化,有力推進了公共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和政策實施效果的提升。
歷盡風霜志更堅,奮進新程壯闊多。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兼顧需要與可能、當前與長遠、發展與安全。“國家賬本”中一串串沉甸甸的數據、一項項惠民生的舉措,釋放了實干為要的時代強音。今年,我們沿著高質量發展之路,向著美好生活圖景闊步前行!(作者:《中國人大》全媒體記者孟偉)
(來源:全國人大微信公眾號)
(責編:徐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