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強調,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強化基本公共服務,兜牢民生底線,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不斷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為國理財,為民服務。政府籌集的每一分錢都來自社會公眾,花出去的每一分錢也關系著千家萬戶。2023年的“國家賬本”,多項安排聚焦民生關切,托舉百姓“穩穩的幸福”。
幼有所育,潤澤幸福童年。立德樹人,始于幼學。抓好學前教育,是發展兒童素質的題中之義、提升國民素質的必然要求。2023年,支持學前教育發展資金安排250億元、增加20億元,擴大普惠性教育資源供給。
學有所教,促進教育公平。強國必先強教,中國式現代化需要教育現代化的有力支撐。2023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安排教育支出42166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15.3%,排首位。增加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加快補齊短板弱項,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改善普通高中學校辦學條件補助資金安排100億元、增加30億元,支持改善縣域普通高中基本辦學條件。
“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讓職業教育“香起來”、“熱起來”,支持探索建立基于專業大類的職業教育差異化生均撥款制度試點。讓高等教育“通起來”、“新起來”,支持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支持地方高校改革發展資金安排404億元、增加10億元,重點用于中西部地區高校“雙一流”建設等。
勞有所得,夯實民生之本。就業,一頭連著億萬民眾,一頭連著發展大局。2022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累計實現1206萬人,保持了就業局勢總體穩定。2023年,中央財政就業補助資金安排668億元、增加50億元,支持各地落實就業創業扶持政策,為實現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左右的目標提供財政保障。
病有所醫,建設健康中國。“現代化最重要的指標還是人民健康,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礎。”2023年,通過一般性轉移支付安排財力補助資金1700億元、使用2022年權責發生制結轉資金300億元,支持地方做好疫情防控等工作。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30元,達到每人每年640元,較2018年提高30.6%;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5元,達到每人每年89元,較2018年提高61.8%。
老有所養,守護最美“夕陽紅”。“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關系社會和諧穩定。”2023年,深入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落實中央與地方支出責任,確保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我國老年群體數量龐大,老年人用品和服務需求巨大,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發展空間十分廣闊。”支持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加快健全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住有所居,撐起“幸福港灣”。無論是滿足群眾住有所居的熱切期待,還是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風險,都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2023年,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實施好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發揮住房公積金支持作用,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支持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有效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探索長租房市場建設,加快解決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問題。
弱有所扶,織密社會保障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2023年,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安排1567億元,兜住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底線。
“國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為推動預算編制更好回應民生期待,從預算審查工作的提前介入環節開始,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委就向預算審查聯系代表、基層聯系點發函,征求相關意見建議。召開年度預算編制工作代表通報會、部門預算座談會,協助開展預算初步審查等,充分聽取吸收意見建議。不斷創新方式方法、拓寬渠道途徑,把代表和群眾的意見建議反映上來、推動落實下去。
批準預算只是開始,把每一分錢花出最大效益、增進民生福祉更是不懈的追求。我們相信,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確保沿著“路線圖”完成既定的目標任務,“心向往之”必將變成“現實圖景”!(作者:《中國人大》全媒體記者 孟偉)
(來源:全國人大微信公眾號)
(責編:徐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