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在我國這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中,保障糧食安全尤為重要,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圍繞更好保障糧食安全這個“國之大者”,2023年8月31日上午11時,全國人大常委會在京召開列席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的全國人大代表座談會,深入聽取意見建議。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趙樂際同代表座談交流時強調,人大代表要深入學習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論述,自覺貫徹落實到履職工作中,充分發揮代表作用,為共同推動糧食安全作出積極貢獻。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鴻忠主持座談會。全國人大常委會秘書長劉奇參加座談。
8月31日,列席代表座談會結束后,趙樂際委員長與來自河北省張家口市農科院的農業科技專家趙治海就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和農業科技推廣應用進行交流。攝影/新華社記者?張領
成就舉世矚目
實現了由“吃不飽”到“吃得飽”“吃得好”的歷史性轉變
農穩社稷,糧安天下。
糧食安全在國家安全中處于極端重要的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國家糧食安全,始終把解決好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
習近平總書記對糧食安全的高度重視,讓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太和縣種糧大戶徐淙祥感觸極深。
2022年6月1日,徐淙祥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十多年來從事糧食生產、幫助群眾脫貧等情況和體會,表達了繼續從事農業、科學種田的決心和信心。令他十分感動的是,當年6月27日,就收到了總書記的回信,“總書記那么忙,需要操勞的國家大事那么多,還專門給農民寫回信,更體現了總書記對‘三農’工作的重視、對糧食安全的關注,更彰顯了總書記親民愛民的深厚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指出:“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對糧食生產,我一直都很關注,基層調研時也經常到田間地頭看一看。這些年,黨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糧食生產的政策舉措,就是要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讓種糧農民有錢掙、得實惠,日子越過越好。希望種糧大戶發揮規模經營優勢,積極應用現代農業科技,帶動廣大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一起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糧食總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2022年糧食產量達到13731億斤,保持穩中有增的良好勢頭,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穩、更好、更牢了。
經過艱苦努力,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從當年4億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
徐淙祥在發言中積極評價,我國糧食產量連年豐收,不僅保證了居民食物消費和經濟社會發展對糧食的基本需求,更為統籌發展與安全,妥善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紀疫情、烏克蘭危機等沖擊提供了重要支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堅強有力的安全保障。
趙樂際認真傾聽,同大家深入交流。他說,習近平總書記就國家糧食安全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揭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意義,提出新糧食安全觀,確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確定保障糧食安全的大政方針政策,強化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經過各地區各部門艱苦工作,我國糧食安全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實現了由“吃不飽”到“吃得飽”“吃得好”的歷史性轉變。
積極建言獻策
保障糧食安全這根弦任何時候都不能松
當前,盡管我國糧食安全保障能力顯著增強,但仍面臨一系列風險挑戰。
農業生產受自然災害影響較大、耕地保護形勢依然嚴峻、糧食供求緊平衡態勢長期存在、資源環境約束持續偏緊、科技創新能力依然存在短板、比較效益低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這些問題都需要妥善應對。
趙樂際委員長在座談交流時指出:“要清醒看到,我國糧食安全基礎仍不穩固,保障糧食安全這根弦任何時候都不能松。”
就此,來自涉農領域的全國人大代表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論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踴躍發言、暢談思考,提出意見建議。
座談會上,徐淙祥、魏巧、吳德、沈艷芬、趙治海、孫斌(圖1-6)等涉農領域的全國人大代表作了交流發言。攝影/本刊記者?馬增科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發展需要科技支撐。徐淙祥建議,要增強種糧農民對科技的認識,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糧食生產實現規模化種植、科學化管理、產業化發展。
沈艷芬代表希望國家加大財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強化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增強農業科技的有效供給,切實發揮基層農科優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同時,建議國家從大食物觀出發,加大對馬鈴薯等薯類作物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重視和支持,挖掘馬鈴薯生產潛力,提高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水平。
長期從事水稻優質育種和農業種植的孫斌代表表示,保障糧食安全,首先要保證耕地的安全。他建議,減少化肥直接使用,推廣秸稈科學還田,降低化學農業造成的副作用;規范耕地流轉,降低種糧成本,完善風險保障機制,調動農民種地種糧積極性。此外,要依法加強糧食流通監管,維護種糧者利益和消費者權益。
新型城鎮化大力推進,使得越來越多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急劇減少。未來,誰來種田、如何種好田?來自江蘇的魏巧代表有著自己的思考和建議。
她說,現有農業院校培養的學生與產業端的人才需求不匹配,建議圍繞糧食生產的全鏈條培養產業端的應用人才,建設田頭培訓學校。“種田人隊伍的培養要放在農場、生產一線,將農業院校有責任有擔當的學生,引導到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來。同時,要推出優厚的人才政策,讓他們安心圍繞糧食生產干事創業。”
“作為新農人的代表,為國家探索出一條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道路,既是使命更是責任。”魏巧還建議國家打造一批具有引領示范效果,可盈利、可持續、可復制的新農人農場樣板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經營主體,模式上成熟一個推廣一個,切實解決誰來種田、種好田的隊伍建設問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2022年,我國糧食產量1.37萬億斤,飼料用糧占比接近50%。”這組數據令一直關注糧食安全的全國人大代表、四川農業大學校長吳德十分憂心,“隨著人們對優質肉蛋奶等農產品的需求增加,飼料用糧缺口越來越大”。
針對飼料用糧安全,他建議采用先進育種技術,選育節糧畜禽新品種,提升飼料用糧轉化率;推進低質飼料資源高效利用關鍵技術攻關;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推廣種植高產優質的牧草品種;出臺相關支持政策,適度推進種養循環模式。
“雜交谷子之父”趙治海代表非常贊同種植牧草谷子。谷子也稱粟、稷,去殼之后俗稱小米,屬于耐旱穩產作物,在北方有較廣泛的種植。參加座談會時,趙治海特地給大家展示了自己帶來的一串長長的、金黃色的、顆粒飽滿的谷穗。
他說,谷子起源于我國,而且牢牢掌握著谷子高產技術和種業“芯片”制高點。目前,我國雜交谷子可以達到畝產400到600公斤,最高達到819公斤。研究表明:同樣的水土資源,如果種植牧草谷子,收獲的蛋白質是種糧的2—4倍,相當于增收糧食。事實上,牛羊不僅喜食牧草谷子,而且飼喂后的“谷草羊”肉質鮮嫩,售價較普通飼草飼喂的羊肉高30%—50%,“谷草羊肉”供不應求。
“種草也是種糧,肉蛋奶也是主糧。保障糧食安全,我們要做到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藏糧于畜。”趙治海建議在國家三大主糧之外,把谷子作為維護糧食安全的第四大主糧作物。同時,推廣特殊抗旱品種,在18億畝耕地之外的干旱瘠薄地、鹽堿地、旱坡地,增加種植谷子2億畝,讓養育中華民族的古老作物再度煥發青春,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新貢獻。
座談會上,代表們牢記神圣職責和光榮使命,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建言獻策。對于大家提出的意見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相關部門認真研究對待,及時轉交政府職能部門予以采納和辦理。
扎根農村扎根土地
帶動廣大農民群眾多種糧、種好糧
人大代表來自人民、扎根人民,肩負著人民的期盼和重托。
履職實踐和工作生活中,人大代表如何在保障糧食安全中更好履行職責、更好發揮作用?在聽取大家發言后,趙樂際在座談會上作了講話,提出要求。
趙樂際強調,作為人大代表,特別是農業和農業科技戰線的代表,要帶頭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論述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學習宣傳貫徹有關糧食安全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引導農民群眾增強耕地保護意識、提高種糧積極性,推動保障糧食安全的理念深入人心。
要干好本職工作,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到實處,種糧大戶、農民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負責人代表要扎根農村,扎根土地,帶動廣大農民群眾多種糧、種好糧,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專家學者代表要面向世界農業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加強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糧食安全提供堅實科技支撐;農業技術員代表要加強基層農技推廣服務,打通科技進村入戶“最后一公里”。
要積極建言獻策,圍繞糧食安全作深入調研思考,注重從法律、制度層面發現影響糧食安全的突出矛盾和短板,通過法定渠道反映意見建議,推動有關方面解決問題、完善制度。
趙樂際指出,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提出涉及糧食安全的建議290件,今年確定的19項重點督辦建議中,涉及糧食安全的有2項,要推動有關部門認真辦理這些建議,助力糧食安全工作。
記者手記
糧食安全事關國運民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和保障。
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論述精神,立足人大立法、監督、代表工作等職能職責,把保障糧食安全這項工作貫穿依法履職首年。
保障糧食安全,種子是關鍵,必須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4月21日,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啟動首次執法檢查,由趙樂際委員長任組長,對種子法實施情況進行檢查;隨后,趙樂際委員長和武維華、雪克來提·扎克爾副委員長分別帶隊,深入基層一線,實地檢查種子法實施情況;按照工作計劃,全國人大常委會擬于12月聽取和審議種子法執法檢查報告。嚴格遵循“依法”原則,堅持問題導向,對法律實施情況進行“深度體檢”,將進一步夯實種業振興的法治基礎,不斷提高依法治種、依法興種水平。
糧食安全離不開法治護航。今年5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外公布2023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糧食安全保障法被列入其中。6月26日,糧食安全保障法草案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首次審議。目前,草案的修改完善工作正有條不紊地抓緊向前推進。
8月30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聯組會議,審議國務院關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工作情況的報告并開展專題詢問。趙樂際委員長主持并講話。這是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展的第一次專題詢問,詢問主題繼續聚焦保障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
8月31日上午,全國人大常委會召開列席代表座談會,再度圍繞更好保障糧食安全,聽取代表們的意見建議,進而了解廣大人民群眾對糧食安全問題的所憂所思所盼。
執法檢查、推進立法、專題詢問、聽取代表意見建議……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牢記國之大者,堅持系統觀念,運用法治方式打出一系列組合拳,必將從法律制度層面督促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加強和改進工作,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深入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國人大》全媒體記者 李小健)
(來源:全國人大微信公眾號)
(責編:徐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