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美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遵守的基本方針。人大宣傳工作是黨的宣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大工作的重要內容。能否使人大宣傳工作與人大及其常委會履職工作同步,對于讓人民群眾深入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推進依法治縣,具有重大現實意義。要做好人大宣傳工作,必須像總習書記倡導的那樣,“轉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只有這樣,才能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抓出生動形象、可讀性強的新聞“活魚”。
一、抓生命力強的創新。
這里所說的創新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指人大制度建設的創新。包括在制度設計、機制、體制方面的改革、嘗試;二是指人大具體工作中的創新。包括人大以改革和創新為目的,綜合性、全景型做好工作等方面的經驗,以及一些具體活動、方式、形式、手段等一時一事的舉措。衡量創新的標準,主要是指工作思路新、做法有突破、工作成效大、社會反響好。獲得第23屆中國人大新聞一等獎的作品《把審議從會場搬到現場》,就是一個富有創新性的好新聞。過去,人們一提到“工作審議”,自然就會聯想到人大的會議方式:職能部門匯報,“政府領導”解答,“人大常委”發言,“主任”講話總結。去年,陜西省人大常委會在審議政府應急工作匯報時,卻是在審議法規前,先組織委員們來到該法規需要調整的核心地帶進行親身感受。會中視察,內外聯動,視察為審議準備,審議在視察中展開,“會場”的范圍擴大了,“審議”的概念外延了,“發言”的水平精到了,會議質量進一步提高。這是一個會議形式的“點”創新,當然,也是一條新聞“活魚”。具體工作中,基層“線”創新、“面創新”的例子也層出不窮。需要指出的是,創新是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于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并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它以提高效率、增強效果為目的。人大工作的創新,還必須首先遵循人大工作嚴謹的法律性和規范的程序性,切忌不要把以下幾種“虛假”創新當新聞來創作:一是只重形式、不看效果,為獵奇而“巧立名目”的“創新”。據悉,有的地方在召開人大常委會審議工作報告時,不是在工作效果上下功夫,而是過分在會議形式上動心思,甚至把“集體討論”變“分組討論”示為“創新”。二是思路“碎片化”,換湯不換藥、花拳繡腿式的“創新”。不注重質的提升,只搞量的分割。如有的單位在調研報告、視察報告等文件的印刷程序上增加環節、搞“與眾不同”,名為創新方式,實則無病呻吟。三是“劉姥姥進大觀園----眼花繚亂”式的“創新”。這種“創新”形式,突出的表現是不研究理論、不探討業務,對外單位的做法,羨慕稀奇、滿眼新鮮、目不暇接,“拿來主義”套上就用,因沒有“再創造”、方法不接“地氣”而因噎廢食。
二、抓履職盡責的典型。
人大代表是人民群眾選舉產生的,是人民群眾的代言人。群眾自己選出的代表究竟是如何履職的?人大是如何為群眾代言的?老百姓其實特別想了解。因此,將人大常委會的工作動態轉化為信息,也是社會關注的好新聞。同樣,人大代表們在閉會期間履行職責、聯系選民、接受監督的行為,立足崗位、盡職盡責、埋頭苦干的事跡,關注民生、集中民智,建言獻策、力辦實事的風采,也是一些媒體特別是各級人大機關媒體宣傳報道、深入挖掘的重點。我縣全國人大代表劉義發、省人大代表李洪法等一批國家、省、市、縣代表,不但是各行各業的精英,也是履職盡責的楷模。近年來,縣人大常委會先后出版了《跨越趕超數代表》叢書,展現了他們在各行各業的突出貢獻,在縣內新聞媒體開辦《履職盡責看代表》專欄,宣傳代表維護法律尊嚴、帶頭守法用法、提出議案建議、反映選民呼聲、幫民排憂解難等方面的事跡。去年3月,全國人代會期間,劉義發代表提出了“我國應盡快出臺低速電動車分類管理辦法”的建議,不但中央各家媒體做了宣傳,也引起了國家有關部委的高度重視。省人代會期間,李洪發代表提出的《關于鼓勵支持秸稈收儲體系建設和黃腐酸肥料推廣工作的建議》,推廣后,促進了地方綠色循環經濟的發展。這些履職盡責的“好作為”,支撐起新聞素材的“好富礦”。同樣一些心懷群眾、敢于較真的人大代表也是應該濃墨重彩的對象。據悉,前幾年,廣州市人大常委會組織人大代表對環保工作進行調研,座談討論時,鄧成明代表發言提出“汽車尾氣排放”等問題。話沒說完,環保局長就以“有些情況復雜”為由,插話表示“不贊成”。鄧代表接過話題說:“我是作為人大代表來調研,你應該聽我把話說完,就算我作為普通市民,也有權利反映情況...。”很多媒體都抓住了這一因觀點不同而“碰撞”出來的好新聞,紛紛以《人大代表發言,官員應該學會傾聽》、《人大代表不滿局長插話憤而離席》、《我是作為人大代表來調研,你應該聽我把話說完》為題進行了報道,影響深刻??傊?,當前人大工作中人們普遍關心、急于解決的“熱點”問題是報道的重點,對于逆向思維發現的“冷門”,以及彰顯機關權威、地位,行使職權剛性強、力度大的作為,也同樣吸引各級人大媒體的“眼球”。
三、抓“建議”辦理的“力作”。
人大代表建議,是人大代表履行職務、行使權力和推進工作的重要方式;辦理人大代表建議,是回應代表和人民訴求,推進民主和法治,改進人大和“一府兩院”工作的重要舉措;督促人大代表建議辦理,是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基礎性和經常性的重要工作;反映代表建議辦理過程的創新做法,也是對代表履職形式的一種宣傳。代表建議怎么辦理?是代表建議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落腳點。高唐縣人大常委會及縣政府有關部門注重“四個轉變”,高度重視建議辦理工作:辦理思路從答復型向落實型轉變,辦理觀念從一事一議向舉一反三轉變,辦理方式從文來文往向“一竿子插到底”轉變,辦理作風從閉門操作向開門問計轉變,得到了代表的認可,受到了百姓的好評,也為新聞宣傳工作創造了素材。去年8月30日,縣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縣政府代表“建議”辦理情況。為增強審議效果,特安排10名年初提過建議的常委會委員、人大代表做了準備,來與部門“對薄公堂”。會上,當面鑼、對面鼓,“刺刀見紅”的景象,使我們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彰顯人大權威、體現代表作為的好新聞。迅速成稿,幾天后,“俺提的建議你辦了嗎?——高唐縣人大常委會審議“建議”辦理情況側記”,一篇血肉兼備的“現場新聞”在《人民權利報》發表。近年來,為強化工作效果,我們進一步創新工作方式。每年8月,縣人大常委會在聽取縣政府對代表建議辦理情況匯報后,都采取“提建議代表、政府承辦部門、人大相關委室”三方“對質”模式,抽查建議辦理情況,縣內媒體現場錄像、錄音,開設《“三方對質”看落實》欄目,對“對質”過程進行公開,給全縣百姓匯報進展,加快了建議辦理速度,激發了代表們的履職熱情。今年,又借助縣委對鎮街、部門年度綜合考核平臺,將人大工作特別是代表建議辦理情況納入鎮街、縣直部門綜合考核指標體系,堅持“三方對質、辦結銷號、成效掛鉤”,既增強了鎮街及相關部門對人大工作的重視程度,也使承辦部門的工作有了新的變化:一是“三方對質”提升了重點建議的辦理水平;二是“三方對質”加快了待落實建議的辦理速度;三是“三方對質”促使了部門對代表建議“有提即辦”。“三方對質”的做法,《人民權利報》、《聊城日報》等省市新聞媒體,都曾以《代表‘建議’辦沒辦? ‘三方對質’現場看 --- 高唐‘建議’辦理件件有回音》為題做了介紹,并被評為全市人大系統好新聞。
四、抓《法規》落實的“踏印”。
目前,對人大工作報道最多的是工作程序和落實《法規》的做法,相反,工作結果的報道略顯不足。要體現新聞價值,首先,在《法規》落實中必須做到踏石有印、抓鐵有痕。其次,要在“有印”、“有痕”的工作中選好寫作“角度”,不但將人大及其常委會會議形成的重要決議、決定及委員們的審議意見轉化為新聞,而且要將“一府兩院”落實“決議”、“決定”及“審議意見”接受人大監督的好做法和成效轉化為新聞。操作中,我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選題:一是從重大主題中捕捉新聞。要善于發現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典型社會意義的重大題材,捕捉事關發展全局、事關群眾利益的重要信息形成新聞。比如,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節能法草案》時,正值炎炎夏日,按慣例男委員應穿正裝(西服)以示莊重,但是這次會議上,委員們改穿襯衫,室內空調溫度由24度調至26度,記者寫的報道題目是《人大常委會會議委員改穿襯衫》,副題是,審議節能法草案同時帶頭節能,會場空調溫度調至26度。在重大題材中,捕捉了人們喜聞樂見、形象生動的新聞亮點;二是在工作成效中提煉新聞。把工作性成果變成事件性報道,把總結性材料變成經驗性新聞。去年初,高唐縣第十七屆人大常委會選舉產生后,明確了“與縣委同向、與政府同力、與百姓同心、與法律同行、與典型同步”的工作宗旨,一年的探索中,“微創新”接連不斷,成效顯著。為此,我們寫成了通訊《監督‘動車組’,馳騁縱深行——高唐縣人大常委會‘微創新’亮點紛呈》,系統介紹了常委會在監督方面的多個“微創新”:分層培訓、“訓”出團隊執行力,“立體”調研、“調”來代表“話語權”, “串聯”審議、“串”起部門高效率,“閉環監督”、“督”出問題“新答案”....等,在《人民代表報》、《人民權利報》一版頭條位置發表后,起到了較好的宣傳效果。三是從工作現場抓“活魚”。一是“室外現場”“設計”新聞。視察的現場、執法檢查的現場、督辦議案的現場等,這些最能夠直接反映民主法制建設的生動實踐,也是生產“活魚”的一片汪洋。如,新聞《縣城首趟公交車,人大代表先‘乘坐’》就是一篇“設計”出的新聞。去年10月,縣城開通公交車之前,交通局邀請縣人大代表座談提建議。我們把座談會“設計”安排在車廂里召開,代表們邊“乘車”邊發言,就行車路線、站牌名稱談想法、提建議,“制造”了一個“立體性”強、鮮活生動的新聞場景。二是“室內現場”“捕捉”新聞。法律規定的一些人大會議,特別是一些重要會議,與一般意義上的會議不同,它是人大行使職權的方式。報道中,如果單純敘述會議經過,就不會出彩。如果深入了解一下活動的背景、針對性、效果和反響,通過精心構思“找不同”,把讀者關心的問題傳達出去,一定會形成有血有肉的好新聞。如,刊登于《人民權利報》的短新聞----《高唐:代表對口評議縣直部門》,當日事件,次日見報。之所以見報快,關鍵在“對口”評議上,是一個有角度、有新意的新聞。因此,要想寫好會議新聞,必須到人大會議中去。
五、抓引領實踐的思考。
隨著人大工作的不斷發展,強化理論研究,將人大工作中揭示制度建設、創新方式方法的新舉措、新動向,以及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轉化成言論、工作思考或理論文章,是引領人大工作實踐的有效舉措,具有校正工作偏差、精細工作方法的作用。這類文章的寫作,內容多、素材廣,近年來,我們根據籌辦縣級人代會的實踐,陸續寫出了《發揮縣級人代會監督作用應把握好三個關系》,指出了“會前、會中、會后”應處理好的關鍵問題,不但有效的指導了工作,而且在《山東人大工作》、山東人大網、《聊城通訊》等媒體發表,并被評為年度全市人大系統優秀調研論文一等獎;根據多年在人大機關工作的實踐,針對地方上一些不規范的操作,在《山東人大工作》發表的《‘五力’并舉劍自舞-----淺談做好地方人大工作的體會》,積極倡導了“工作部署要胸有‘定力’、委室工作要迸發‘活力’、指出問題要提升‘視力’、督察落實要跟近‘火力’、 重大活動要營造‘漲力’”;針對地方人大代表“建議”質量低、“好建議”少的實際,在《聊城通訊》、《山東人大網》發表了《‘好建議’是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歸納了好建議的六個標準:一是情理兼容的合法性,二是群眾愿望的代表性,三是“正能量”的傳播性,四是“要素”俱全的建設性,五是政府解決的可能性,六是持之有據的操作性,這些都對提升地方代表建議水平有所脾益。并被評為年度全市人大系統優秀論文一等獎、全省人大系統優秀論文三等獎。近期,我們又根據黨的十九大對基層人大工作的要求,結合工作實踐,撰寫的《激活縣鎮人大工作,打造層級發力的“監督動車組”》等理論文章,先后在《山東人大工作》、山東人大網、《人民代表報》、《聊城通訊》、《聊城人大》等媒體發表,有效的引領了實踐。
人大工作無小事,處處留心皆新聞。發生在人大工作中的新聞數不勝數,關鍵在于發現。坐在屋子里冥思苦想、閉門造車不行,必須圍繞主題、關注過程,多到人大代表和群眾中走走,多到人大組織的各項活動中看看,多動腿、多動手、多思考、多“興奮”,從而在看似雜亂的素材中發現“新聞”,獲得宣傳報道的最佳信息。(本文作者系山東高唐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責編:王樂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