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對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提出了“兩個機關”建設的新要求。建設好“代表機關”,要求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始終把支持和保障代表履職作為代表工作的首要任務,要求各級人大代表必須密切同人民群眾的聯系。與人大的職責要求相比,基層人大工作還存在個別人大主席“專職不專干”、個別人大代表履職“走形式”等薄弱環節。為此,高唐縣人大常委會創新開展了“千名代表聽民聲”工作。
一是建站編組,村企選民“雙覆蓋”。家、站、室、集布局覆蓋村居企業。開發區、各鎮街人大以標準化建設“十規范、十提升”為依據,規范建設人大代表之家、固定聯絡站(室)、農村大集流動聯絡站99處,布局上輻射各村居、企業。五級代表聯絡覆蓋全體選民。根據代表工作職業和村居、企業工作實際,將駐高1039名五級人大代表、社情民意觀察員,按網格化管理模式,統一編組,逐一對接到各鎮街的家、站、室、集市,實施“點”對“點”服務。
二是強化培訓,淬煉履職“金剛鉆”。縣人大采取送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對人大干部、人大代表進行法律“基礎課”輔導。采取以會代訓、案例解析、情景模擬、分組研討等方式,解讀黨的方針政策,介紹黨委政府重要工作進展,對人大代表進行接待群眾“專業課”培訓,全面提升了人大代表依法履職的能力和底氣。
三是優化機制,工作推進“有章法”。建立了縣人大常委會頂層設計、機關委室分層對接、鎮街人大底層發力的制度執行機制。一是設計了工作原則。民生實事矛盾我化解、新舊動能轉換我示范;二是明確了工作方式。單月趕集擺攤、雙月進站拉呱;三是公示了時間地點。將代表接待家、站、室、集地點等,提前三天向社會公開;四是吸納了“退役代表”。提出“代表履職五年,終身言行典范”的倡議,吸納“退役代表”參與了聯系服務群眾工作;五是邀請了“咨詢顧問”。縣鎮136名駐社區黨員、機關干部等業務骨干參與咨詢;六是規定了工作用語。人大代表我在崗、有事請來大集講,人大代表我值班、請來家中聊聊天,百姓有事我幫辦、黨的政策我宣傳,專業站室找代表、致富路上困難少;七是印發了《工作指南》。向每名代表制發了《工作手冊》,實施了接待群眾規范化、工作運轉程序化等“六化”工作標準;八是提供了履職保障。鎮街人大(工委)提前落實接待場地,積極協調代表履職與本職工作的矛盾,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九是實施了履職考核。實行了雙月推進例會、代表履職管理等制度,開展了“優秀履職代表”評選和“優秀履職故事”展播活動。
四是民聲“速遞”,結果反饋“短平快”。建立了工作流轉單制度,屬于政策咨詢類的,由代表當場或經咨詢相關部門后及時給予答復。屬于意見建議類,需鎮層面解決的,由鎮人大轉交鎮直部門辦理;需縣級層面解決的,納入代表建議辦理程序,由縣委辦公室、縣政府辦公室統一督辦。對問題、建議辦理情況采取見面反饋、榜示反饋、微信反饋等三種方式予以回復。
“千名代表聽民聲”是踐行初心使命的高度自覺。 新時代人大工作者守望初心、勇擔使命,就必須從思想和感情深處傾聽人民意見,汲取人民智慧,把政治智慧的增長、執政本領的增強、領導藝術的提高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的實踐沃土之中。“千名代表聽民聲”接地氣、通下情,是切實把握民情民意的有效手段。這些民情民意,不僅聚焦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的“民生小事”,而且關注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關鍵問題,解決了這些問題,就踐行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彰顯著“以人為本”的民生情懷,這是高唐縣人大系統和全縣千余名人大代表對初心使命的生動詮釋。
“千名代表聽民聲”是人大深化履職內涵的有益探索。“千名代表聽民聲”是基層人大做實決定工作、做深監督工作、做活代表工作的重要抓手。這項工作的初衷和最大成效是促進代表作用發揮,密切同人民群眾的聯系。工作中發現,代表們在接待中既關注了百姓“房前屋后”、“針頭線腦”的小事,也對接了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大事。群眾自下而上提、代表“趕集”進站收,政府牽頭主導辦,人大協調督導促,實現了政府決策與民眾需求的精準對接、高度融合,不但把群眾的所需、所盼、所憂、所慮的事辦好了,而且使群眾的好建議、好想法納入了“政策制定”“全局發展”中,激活了人大職權,賦予了人大監督更加豐富的法治內涵、實踐價值和社會效應。工作的開展,也使基層人大工作有了具體抓手。大家通過平時“聽民聲”了解社情民意,熟悉全局工作,人代會期間,就能提出高質量建議,審議《報告》更有話語權,監督實效更加明顯;閉會期間,縣鎮(街)人大組織代表“趕集”進站,周周有安排、月月有活動、隔月有調度,實現了縣、鎮(街)人大工作同頻共振,人大“責任田”愈發枝繁葉茂。
“千名代表聽民聲”是創新社會治理方式的現實檢驗。人大代表是群眾選舉出來的,他們生活于群眾之中,居住在群眾左右,與人民群眾有著天然的聯系,本就易于聽到最真實的民聲,掌握第一手民情。同時,人大代表大多是各行各業的先進分子和代表人物,社會威望高、接觸面廣、協調能力強,對人情法理體悟深刻,能夠綜合運用情、理、法等手段化解鄰里糾紛,紓解群眾怨氣,促進社會和諧。“千名代表聽民聲”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借助人大代表的這一“天然優勢”,“群眾難在哪里,我們幫在哪里”,通過“擺攤”“拉呱”,向前一步,關口前移,筑起了維護社會穩定的“第一道防線”,這是深入踐行黨的群眾路線與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有機結合。
“千名代表聽民聲”是彰顯人民當家作主制度的生動實踐。人大代表是人民群眾的代言人,尊重人大代表的權利就是尊重人民的權利,保證人大代表履職就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從工作實踐看,人大代表“趕集”“進站”搜集來的社情民意,都做到了“辦啥群眾推薦、實施政府執行、過程人大監管、效果代表評判”,把民生實事辦理的推薦權、選擇權、決定權和監督權實實在在的交給了人大代表和人民群眾,“民生小事”也是人民當家做主的大事。這項制度設計, 在一件件具體工作的落實上,在一項項“看得見、摸得著、可參與”的實踐中,貫穿了黨委決策、人大決定、政府執行、公眾參與的權力運行設計理念,體現了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千名代表聽民聲”是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內生動力。 “單月趕集擺攤、雙月進站啦呱”,完善的工作機制,使代表由被動等待群眾來訪,轉變為到“集”、站上及時主動地了解、解決群眾關心關注的問題,實現了由“要我履職”向“我要履職”的轉變,固定了代表與群眾之間的經常性聯系;“民生實事我幫辦,黨的政策我宣傳”,明確的工作任務,使代表找到了有效履職的具體手段。人大代表圍繞社會熱點、民生實事“集”站“擺攤”收建議、走村串巷搞調研、跟蹤落實抓監督,履職角色從“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推進者”、“監督者”,履職方式由“虛”轉“實”,有了實質性活動載體;“人大代表我在崗,有事請來大集講”,人大代表在“聽民聲”現場與百姓的互動是雙向的,代表不僅要聽好、記錄好,更需要科學嚴謹地解答好。這就倒逼代表主動學習、走訪調研,提高依法履職水平。代表履職水平的提升,使“家”“站”“室”“集”成為政策解讀、政務咨詢的“第二窗口”,成為實事辦理的“第一現場”,實現了代表聯系服務群眾的“零距離”,為維護基層社會和諧穩定和新形勢下的黨群干群關系做出了積極貢獻。(文:山東高唐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姚美運)
(責編:劉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