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兩會,會期短了,但謀劃依舊長遠:六十六年“磨一法”,民法典將深遠影響每個人的生活;涉港國家安全立法也將補齊國家安全短板,保障香港長期繁榮穩定。
這次兩會,隔屏交流、“云采訪”多了,但效率質量并未降低,“云上兩會”議政之聲響亮;政府工作報告變短了,但派發的民生紅包分量十足;雖然未設GDP增速指標,但各項工作的謀劃更實更細。
短與長、多與少、有與無……對比之間,特殊之年的特殊兩會,注定將成為一個新的歷史坐標,開啟新的未來。
5月22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會期精簡,重磅議程謀劃長遠
5月21日到5月28日,因疫情推遲兩個多月后的全國兩會,依舊舉世矚目。
會期壓縮成8天、一次全體會用視頻形式、發布會甚至安排到晚上開……今年兩會,“精簡”是關鍵詞。
但是,作為年度中國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變短”的兩會,謀劃卻很長遠。
“后疫情時代”的中國怎么走?這次兩會,對內政外交、國計民生的規劃,無疑為未來一個時期的中國發展,明確了路線圖、注入了信心值、增強了凝聚力。
今年兩會,有兩項注定影響深遠的議題——民法典和全國人大關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的決定。
這次兩會后,中國正式迎來“民法典時代”。“公民的權利宣言”、“市場經濟的基本法”、“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輿論對民法典的這些描述,折射出這部法律對于中國人和中國社會的價值和意義。
這次兩會后,“港版國安法”成為民眾對于補齊國家安全短板、維護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新期待。香港不能再亂下去,國家安全不能再有風險口,中央依法出手助港由亂向治,迫切必要,攸關大局。
總之,特殊歷史節點的這次兩會,議的這些大事,謀的都很長遠,注定將成為一個新的坐標。
5月2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舉行記者會,記者會采用網絡視頻形式進行。中新社記者 杜洋 攝
創新形式,“云端”議政效率不減
特殊的兩會,開會形式也有特殊安排。5月25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第二次大會發言,以視頻會議方式舉行,這在政協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因疫情原因,今年全國兩會,“屏對屏”的視頻會議和視頻采訪無疑是創新之舉。
回顧今年兩會的采訪活動,新聞發布會、記者會、“三大通道”(部長通道、代表通道、委員通道),這些采訪都是通過人民大會堂與兩會新聞中心視頻連線的“云采訪”方式實現。
5G傳輸、“云端”答問……高科技加持下的兩會,雖然會期縮短了,但會議程序卻未減少,雖然采訪場次減少了,但兩會聲音卻未降低。
5月25日的第二場“部長通道”上,工信部部長苗圩用“近在咫尺”形容這種特殊的采訪。
采訪中,苗圩甚至還為中國的5G技術打了一個“小廣告”:“我們現在的視頻連線,實際上是通過5G+4K,還有8K這種高清的顯示,所以這么大的屏幕,但我們看起來非常的清晰,非常的真切。”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
會場之內議5G,會場之外用5G。可以說,今年兩會的“云”創新,不僅讓代表委員切身體驗了“新基建”,也讓大會務實、便捷、高效。
圖為天安門廣場上紅旗飄揚。 中新社記者 杜洋 攝
政府工作報告變薄,民生紅包更厚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篇幅明顯變短,僅約1萬字,為改革開放40年來最短,但是惠民紅包沒有變薄,反而更厚了。
特殊時期有特殊舉措。
今年財政赤字規模比去年增加1萬億元,同時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這2萬億元資金坐上“直通車”,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省里也只做“過路財神”,企業和老百姓收到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
留得青山,贏得未來。
今年減稅降費力度加大,預計全年為企業新增減負超過2.5萬億元;為874萬高校畢業生提供不斷線就業服務;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漲了,養老金提高了,近3億人的養命錢確保按時足額發放;確保剩余5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擴大高校面向農村和貧困地區招生規模,讓教育資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讓他們有更光明未來。
可見,老百姓關心的房子、車子、票子、就業、就醫、養老、教育等領域都迎來了利好。每一個紅包都實在、硬核!
政府工作報告字數少了,但民生紅包多了,一多一少之間,是不斷提升的民生獲得感。
5月22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 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無GDP增速目標,有更實更細任務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沒有提出經濟增長的具體目標。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第4次,前3次分別為2000年、2001年和2002年。
之所以未設定經濟增速具體目標,主要因為全球疫情和經貿形勢不確定性很大,中國發展面臨一些難以預料的影響因素。
然而,不設GDP增速具體目標,不代表沒有目標,不意味著不重視經濟增長,更不是說要任由經濟增速下滑,而是實事求是,直面現實,經濟發展更務實了。這樣做,有利于引導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穩”“六保”。
其實,經濟增長的內容已經融在其他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之中。
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的目標,將為經濟發展提供參照。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最高頻詞是“就業”,39處講到“就業”,歷史罕見。而要實現保就業的目標,本身也需要經濟發展的支撐。
不以GDP增長率論英雄。
沒有提經濟增速的具體目標,可以讓地方政府從速度的焦慮中、數字的包袱中解脫出來,把精力用在保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上。速度多少,不是方向,是最后的結果。不會因為沒有速度目標就失去了方向。
(責編:劉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