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9月中旬,十三屆全國人大在全國人大北戴河培訓基地舉辦了今年首期線下代表學習班。戰“疫”之年,學習班主題聚焦“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參加線下學習班的150名全國人大代表多數來自抗疫一線。大家普遍認為,經此一“疫”再學“健康中國”,危中謀機正當時。
醫藥物資儲備:在應對危機中打好發展主動仗
前不久,國藥集團國藥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中國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長于清明代表陸續收到了來自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國家衛健委等部門的反饋。
今年全國人代會,他提交了多份建議和議案。不到4個月,就接到了有關部門的反饋和回復。“代表建議是基于前期大量調研、考察和實踐工作梳理形成的,反映民生訴求。代表不僅要懂責,更要積極履職盡責。”于清明說。
翻開學習班日程表,主題涵蓋“健康中國”的諸多重點——健康中國建設的法律制度、全面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就與面臨形勢、充分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為保障人民健康作出新貢獻……
“課程設計切中當前熱點問題,內容安排很吸引人。”于清明說,來參加線下學習,一方面希望從整個醫藥行業發展角度,同專家、學者、同行共同探尋“健康中國”戰略目標實現過程中,行業企業的功能定位;另一方面希望從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角度為加強應急醫用物資戰略儲備、突破醫療器械關鍵技術與核心部件“短板”找到解決方案,為明年提交建議和議案做好準備。
9月14日,國家衛健委副主任于學軍作了“全面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專題報告,其中特別講到如何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快補齊我國在生物技術、醫藥衛生、醫療設備等領域“短板”。
于清明對此深有體會。回首武漢“封城”,又逢春節企業停工停產,口罩、防護服、隔離衣、呼吸機……重要醫療物資幾乎全面告急!作為承擔國家醫藥物資儲備任務的單位,國藥集團旗下國藥控股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
長期工作實踐和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一線實戰經驗終于醞釀出構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立體防控體系、建立完善醫用物資儲備體系等多份建議和議案,更促使于清明多次與主講人探討如何補足醫療物資儲備“短板”、打好發展主動仗。
“‘短板’既是危機,也可能是機遇。課上聆聽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全面介紹工作思路,課下再針對具體問題反復討論,既有助于推動建議議案所涉及問題的深層次理解與進一步解決,又大大增強了人大代表履職熱情。”于清明表示。
抓住基層“小處方”:從眼前危機中創造新機遇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審視“健康中國”建設向縱深推進的一面鏡子。
學習班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馮子健作了“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就與面臨形勢”的專題報告。總結抗疫經驗時,馮子健認為我國國家治理體系高效的社會動員力、組織力、協調力以及中國人民強大的凝聚力是關鍵。
抗疫如此,“健康中國”建設亦然。
國家兒童健康與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院長李秋代表認為,建設“健康中國”,社會整體聯動、群防群治是“大處方”,醫療衛生服務則是“小處方”。作為來自醫療衛生領域的代表,李秋認為織密公共衛生體系防控防護網,必須牢牢抓住“強基層”這個關鍵點。
“危和機總是同生并存的。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危機,既讓我們看到基層的無限潛力,更促使我們看清了基層公共衛生網絡尚存的漏洞。”李秋說。
如何化危為機?李秋與學習班上多位來自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社區工作者、基層干部進行深入探討。針對加強基層醫療機構和醫護人員的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李秋認為,目前基層需要更多優質“守門人”,他們是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暴發的“第一哨點”,只有這些人的公共衛生防護意識提升了,我們的防護隔離網才能下沉得更實。學習結束后,她準備針對這一問題提交代表建議。
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危機中現新機、變局中開新局
這次學習,一位“特別”的全國人大代表做了一場“特別”報告。
他就是被授予“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的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院士。他剛剛走上演講臺,臺下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代表們說這是對人民英雄的由衷致敬,而張伯禮說,這更是對中醫藥人的崇高褒獎。
對于疫情防控,張伯禮認為,現在我們急需總結經驗,特別是找出還有哪些不足,抓緊補齊“短板”,充分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以更好的狀態迎接可能出現的新情況。
決不能讓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前功盡棄。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院長華樹成代表介紹,目前,該院已率先新增針對空氣、物體表面等關鍵點位的定期環境監測,必要時還會縮短周期、擴大范圍,比如一周多次、更多點位。
專題報告中,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于文明透露,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醫藥專家第一時間就接到了國家的選派任務,赴武漢考察疫情。而后,更是第一時間組建國家中醫醫療隊整建制接管醫院病區。
中醫藥專家代表們表示,這是非常難得的“殊榮”。
對此,復旦大學教授丁光宏代表認為,一場“大疫”讓全國人民看到了中醫藥在防護救治上的突出成效。克服了危,即是機。他建議乘勢而上,在修改相關法律時,能賦予中醫藥發揮作用的更多主導權。“只有法治保障體系跟上了,才能真正讓中西醫深度結合,這也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應有之義。”
(責編:劉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