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發言人、研究室主任臧鐵偉日前在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獨家專訪時,講述了有關立法的兩個小故事——一群中學生和一封“無字信”。
臧鐵偉是在談及中國開門立法的話題時,憶及這兩個故事的。“我從事立法工作將近30年,有幾個事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發言人、研究室主任臧鐵偉日前在北京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攝
一個是一群中學生的故事。臧鐵偉說,在2020年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向立法聯系點征求意見之時,上海華東政法大學附屬中學的一群中學生向虹橋立法聯系點提出了許多修改意見,包括課外補習班的問題、教師懲戒權的問題、如何預防青少年沉迷網絡的問題、家庭暴力的問題。
“這些學生提出的意見經過虹橋立法聯系點反饋到立法工作機構之后,我們逐條進行了研究,有一些采納到了最終通過的法律案中。”臧鐵偉說,為此,法制工作委員會還特意給華東附中去了一封感謝信,感謝他們對立法工作的參與和支持。
一個是一封“沒有字的信”。臧鐵偉回憶說,有民眾關于法律草案(物權法草案)提出的意見是一封沒有字的信。這封信到了立法機關之后,工作人員拆開一看,沒有一個字,只有密密麻麻的針眼。后來大家猜測這很有可能是一封用盲文寫成的信,我們的同事就專門拿著這封沒有一個字的信到中國殘聯求助。中國殘聯組織了幾位盲文專家當天就翻譯出來,確實是用盲文對法律草案提出的意見。我們對每條意見又進行了研究和梳理。后來了解到是山東的一位視力障礙患者,用盲文給立法工作機構寫的這封信。
“我們的學生、我們的患者都可以自由表達他們對立法工作、對法律草案的意見,而且每一條意見我們工作人員必定是認真地研究和梳理過的。可見,普通民眾參與立法工作的權利是得到充分保障的。”臧鐵偉說。
據他介紹,中國民眾向立法機關反映意見主要有兩個渠道:通過參與法律草案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在中國,法律草案公開征求意見的做法已有60多年歷史;通過法工委的立法聯系點,中國目前建立了十個立法聯系點,其中九個是基層立法聯系點、一個是高校。
“普通民眾對于立法的意見,反映到立法工作機關的渠道是非常暢通的;普通民眾的意見被采納和吸收到法律草案中,也是經常發生、非常正常的一個事情。”臧鐵偉說。
(責編:劉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