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審議了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雷海潮受國務院委托作的關于精神衛生工作情況的報告,共有44人次發言。現根據會議發言情況,將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列席會議人員的主要意見整理如下。
出席人員普遍認為,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深入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按照精神衛生法的相關規定,認真履職盡責,積極開拓創新,推動我國精神衛生工作在新時代取得新進展。大家充分肯定國務院的報告,高度評價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的調研報告,希望有關方面認真研究處理。大家強調,精神衛生是關系人民健康幸福的重大問題,要予以高度重視,全面實施精神衛生法,推進精神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關注青少年等重點人群,維護公眾心理健康,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審議中,大家還提出了一些具體意見和建議。
一、規范社會心理健康服務體系
有些出席人員指出,社會心理咨詢機構設立門檻低、收費不規范、行業協會自律管理不足、服務質量無法保障、出現糾紛維權難等問題較為突出。應制定社會心理咨詢機構的準入資格門檻,把好“入口關”,規范服務內容、流程、收費等,定期開展督查,推動行業規范、健康發展。有些出席人員提出,目前提供心理咨詢服務的人數少、專業水平不高,國家層面缺乏權威的心理咨詢師認證,建議規范心理咨詢師的準入資格條件,建立符合社會需求的心理咨詢人才培訓體系。有的出席人員建議,研究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統一的心理援助熱線。
二、健全精神衛生服務體系
有些出席人員指出,當前出現心理行為問題和罹患精神障礙的人群數量增加,一些地方的精神衛生醫療資源供給不足。應積極支持精神專科醫院、綜合醫院精神科建設,規范精神疾病臨床診療流程。有的出席人員認為,精神衛生相關醫療服務價格較低,有的項目尚未納入醫保目錄,不利于精神衛生服務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建議進一步落實醫保、價格支持政策,細化醫保付費模式,適度提高支付標準,將適宜的項目納入醫保目錄。有的出席人員建議,加強精神衛生服務機構的一體化整合,推動醫療機構、社會康復機構、社區服務機構的服務緊密銜接,形成從治療到康復的完整服務鏈條。有的出席人員提出,應適當引導市場主體參與精神衛生工作,對日間照料中心、康復會所、陽光家園等市場化的精神衛生服務機構加大支持力度,擴大精神衛生服務覆蓋面。
三、加強重點人群心理健康服務
有些出席人員指出,青少年心理問題多發,并且有低齡化趨勢,由心理問題引發的極端個案數量增幅明顯。建議:(1)促進多方聯動,強化家校協同,建立重點學生家庭尋訪機制;深化醫校協同,會同相關學術團體和專業醫療機構,推動精神衛生專家進校園,建立心理危機事件會商研判、個案分析、復盤報告工作閉環;推進校地協同,遴選創設精神文明健康教育實踐基地,面向學生開展生命教育,引導學生校準人生航向。(2)多維度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加快研發大數據排查預警手段,探索建立高校與生源地學校聯絡機制,推動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共享。(3)發揮好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陣地作用,扎實推進“三全育人”、“五育并舉”,破除“唯分數論”、“唯升學論”,強化勞動教育和實踐體驗,引導學生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4)清晰合理界定學校、家庭、學生各方在心理危機事件上的責任,推動合法合規程序化解決心理危機事件,改變在危機事件處理中學校因承擔無限責任陷入被動的局面。(5)特別關注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子女、外出務工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有的出席人員提出,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等突發事件發生后,常常會對受害者及其家屬、救援人員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需要盡早開展專業的心理援助。建議加強應急救援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在應急處置過程中同步開展心理援助工作,發揮社會組織作用,提升應急救援隊伍的心理服務工作能力。
四、提高精神衛生工作能力
有些出席人員建議,進一步強化精神衛生工作領導小組和部門聯席會議機制作用,健全部門協調機制,推動衛健、教育、公安、民政、財政等部門和工青婦、殘聯等社會團體通力合作。有些出席人員指出,社會公眾對精神衛生問題的認知不足,重視程度不夠。建議做好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疾病的科普宣教工作,引導公眾正確認識心理行為問題和精神障礙,杜絕歧視現象。有的出席人員提出,要積極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減少各類人群的心理焦慮。
有的出席人員建議,加大對遺傳因素、識別發現、心理教育、咨詢輔導、治療干預等有關心理健康問題的基礎研究,為預防和治療心理疾病提供科學理論支撐;結合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探索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學理論體系。有的出席人員建議,參考一些較早進入老齡化國家,加強對老齡化社會容易出現的趨勢性、普遍性精神衛生問題的研究。
(來源:中國人大網)
(責編: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