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大網訊)今年年初,廣東省人大常委會研究確定將“關于加快粵東西北地區產業園建設,推進珠三角和粵東西北一體化發展”、“大力發展廣東省現代海洋漁業”、“加大對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扶持力度”3個項目作為今年重點督辦的代表建議,交由省政府組織辦理。9月29日上午,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召開省人大代表重點建議辦理情況通報會。廣東省經信委、省海洋與漁業廳、省文化廳三個重點建議承辦單位匯報辦理情況。省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曾超鵬主持會議。9月29日上午,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召開省人大代表重點建議辦理情況通報會。
1-7月新落地工業項目399個
人大代表:應制定考核指標加強監督
在產業園資金支持方面,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2017年廣東省財政已統籌安排144.7億元扶持資金支持產業園區擴能增效等相關工作,2017年起,省市財政將再安排約210億元實施珠三角與粵東西北產業共建財政扶持政策。此外,廣東省在進一步強化8個市級共建產業園建設的基礎上,加快推動43對珠三角區(鎮)與粵東西北縣(市)開展園區幫扶和產業對接,目前省產業園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已累計投入開發資金超過1300億元。
據廣東省經信委有關負責人介紹,省經信委會同有關部門,為珠三角地區企業到粵東西北地區產業園區投資發展牽線搭橋。2016年舉辦的“廣東省產業轉移園承接珠三角產業梯度轉移對接大會”共發動有轉移意向的270多家珠三角行業商協會、企業與省產業園對接,促成42個產業項目簽約,協議投資達381.5億元。據統計,2016年省產業園新落地項目512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282個,新投產項目390個。今年1至7月新落地工業項目399個,其中億元以上工業項目203個;新投產工業項目243個。
2016年,廣東省產業園新建、續建工業項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628.6億元,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257.2億元,同比增長14.7%,是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的1.7倍,實現全口徑稅收407.1億元,同比增長20.4%,是全省稅收增速的2.8倍。年產值超100億元的園區達到27個,其中超500億元的園區4個。截至2016年底,園區吸納就業超過100萬人,其中約70%為本地勞動力。據初步統計,今年1-7月省產業園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54.7億元,同比增長16.4%,實現全口徑稅收290.2億元,同比增長13.5%。
廣東省人大代表、韶關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院長肖華茂表示,省政府應出臺監督機制,督促相關部門持之以恒地投入產業園建設,同時制定可供考核的指標,對已經落實的共建項目開展監督,保證優惠政策能收到預期效果。此外,還應針對粵東西北地區人才流失的問題拿出實質性措施,讓人才能留下來。
推進現代漁港和避風塘建設
人大代表:加大對漁業轉產轉業支持
據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廣東省推進現代漁港和避風塘建設,省級財政安排11億元建設13個示范性漁港和區域性避風錨地,啟動建設15個國家級中心漁港和一級漁港。全省建成深水網箱2240個、工廠化養殖面積100多萬立法水體、標準化池塘7萬公頃,投入9.5億元建設人工魚礁、人工魚巢和海洋牧場,建成生態公益型人工魚礁區50座,礁區核心區面積約3萬公頃,建成海洋漁業保護區111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17個。在全省試行省管權限漁船更新建造“先建后拆”審批程序的改革,簡化審批程序,漁民更新建造漁船時間比原先縮短3-6月。
廣東省充分利用國家補助資金推進漁民減船轉產,淘汰捕撈業落后產能。據統計,近6年來,共更新改造漁船9337艘,建成大中型漁船3252艘,有效推動海洋捕撈向外海和深遠海拓展。全省現有遠洋漁業企業29家,在外生產遠洋漁船177艘。全省共安排用于扶持漁民轉產轉業資金10.875億元,組織實施省人大轉產轉業議案期間,共淘汰落后漁船5218艘,完成漁民安居工程6928戶,扶持漁業產業發展項目383個,扶持漁民轉業合作社193個,達到了促進發展、帶動就業、維護穩定的目的。此外,廣東省已經確定將遠洋漁業、漁業保險、漁業種業工程等9個資金重點使用方向由省級統籌資金組織實施。
廣東省人大代表、陽江市海陵區閘坡鎮蒔元村委會總支部書記、主任梁桃認為,要進一步加大財政對海洋漁業轉產轉業的支持,加強海洋漁業管理隊伍建設以及漁業專業人才的培養,高度重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嚴控陸源污染排放,并加強對海洋資源整合,引導相關企業和漁業合作社向遠洋漁業發展。
研究制定傳統工藝振興計劃
人大代表:非遺保護也要大手筆大項目
據廣東省文化廳有關負責人介紹,在非遺文化傳承和保護方面,廣東省出臺《廣東省粵劇保護傳承規定》,7月1日由省政府正式頒布施行,明確了粵劇保護對象、保護傳承原則、保障措施、傳承隊伍、普及宣傳等方面內容;研究制定《廣東省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推進傳統工藝工作站建設,首個省級振興傳統工藝工作站今年7月已掛牌成立,目前正在按計劃推進端硯、陶塑、漆藝、廣式家具、廣彩等傳統工藝工作站的設立工作,努力帶動全省傳統工藝的振興。
廣東省積極推進省非遺展館建設,省文化廳與廣州市越秀區深入討論展館建設需求和設計方案,目前項目建議書的編制工作正在加緊推進,建設用地的拆遷征收工作有望在今年底至明年中全部完成,還積極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今年6月設立了廣東省第9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僑鄉文化(江門)生態保護實驗區。
此外,廣東省加快實施傳承人培養、認定和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根據有關規定和程序,已于今年3月完成了第五批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評審認定工作,評選代表性傳承人111人,目前全省已評出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5批共729人;大力推進廣東省傳承人群研培工作,目前,中山大學、廣州大學、廣州美術學院三所高校參與文化部、教育部聯合組織的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抓緊統籌做好非遺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確保到2020年完成75歲以上和部分身體欠佳的省級以上非遺傳人的搶救性記錄,并加強少數民族地區非遺保護工作以及非遺生產性保護工作。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委員、省人大教科文衛委主任委員張宇航認為,2016年省財政投入教育的經費是500多億,醫療衛生300多億,文化體育事業才36億,文化建設也需要大手筆和大項目。他建議,財政對文化事業要有與教育和醫療同等級的投入力度,大手筆打造在全國領先的廣東非遺文化傳承基地,補上文化事業的短板。此外,政府要主動為傳統工藝和傳統醫藥找出路,努力將這些生產性的非遺文化推向市場,讓工藝美術大師、傳統醫藥師不但能把工藝傳承下去,生活也能過得好。
(責編: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