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陽林州紅旗渠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人民戰天斗地建成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紅旗渠的修建,凝結著在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改變客觀世界的執著,凝聚著人民主體的力量,體現著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安排,充盈著在實踐中落地、在實踐中發展的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機與活力。本文以紅旗渠“三問”為出發點,探索紅旗渠力量源泉,認識把握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深刻內涵,為新時代踐行和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提供借鑒參考。
一、從紅旗渠“三問”中認識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人民性
紅旗渠修建過程,面臨重重困難,引申出值得深思的三個問題:山高路遠、工程浩大,林縣為什么要修建紅旗渠?三年困難時期,條件異常艱苦,人員、技術、資金、設備不足,林縣憑什么敢上馬紅旗渠?跨省調水、劈山造渠,僅憑雙手和簡陋工具,林縣人民為什么能修成紅旗渠?解鎖“人間奇跡”背后的“三問”,才能真正把握中國式民主的價值邏輯。
(一)“為什么要”中體現黨的為民初心。一部林縣志,滿卷旱荒史。新中國成立前,災害年年有,十年九不收。從明正統元年(1436年)到1949年,514年間發生自然災害100多次,大旱絕收30次。盡管從元朝到新中國成立,林縣人民自發修建過18條引水渠,但這些水利工程都無法徹底解決當地水資源奇缺的問題。千百年來,“清水到處流”成為了林縣人民最簡單、最質樸的夢想,但在舊社會、舊制度下,“水夢”不敢想、無法想,直到成立新中國,有了新制度,以楊貴為縣委書記的林縣縣委決定“寧愿苦戰、不愿苦熬”,為了人民利益,“我們要”!
(二)“為什么敢”中體現黨的堅強領導。修建紅旗渠面臨重重壓力和考驗。一方面,1960年,國際形勢嚴峻、國民經濟困難,上級財力支持有限;另一方面,林縣財政薄弱,縣財政不足300萬元,工程總投資預算卻高達7000萬,物資不足、糧食緊張、技術欠缺、施工條件險惡等困難擺在縣委班子面前。楊貴事后回憶:“那時思想上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膽戰心驚的,光怕出問題”“我們可以坐著等老天爺的恩賜,這樣我們的烏紗帽肯定保住了,卻戰勝不了災害,遭殃的是人民群眾。”在關鍵時刻,縣委班子發揮主心骨、定盤星作用,堅持用毛澤東思想引領實踐,依托高級農業合作化運動,黨員帶頭、率先垂范,有效集中全縣的人力、物力、財力,人民群眾緊隨其后匯成了頑強拼搏的強大洪流。千百年來,林縣人民的“水夢”在舊社會、舊制度下不能干、無法干,新中國、新制度,因為有戰無不勝的偉大思想、偉大黨,所以“我們敢”!
(三)“為什么能”中體現人民主體力量。紅旗渠是人民群眾戰天斗地的偉大創造。在黨領導下,紅旗下的人們當家做了主人,有了思想武裝,有了民主議事、民主決策、民主協商的平臺,堅信勞動可以改變命運,雙手能夠創造美好生活。為改變缺水命運,30萬林縣人民擰成一股繩,甘愿住石崖、宿山洞、吃粗糧,工具自做,口糧自帶,石灰自燒,水泥自制,炸藥自造,建材就地取,技術干中學,辦法大家想。從1960年開工到1966年竣工,紅旗渠工程總投資7154.7萬元,其中國家資助1025多萬元,占總投資的14%,縣、鄉、村共籌資金約6129萬元,占總投資的約86%,真正體現了人民的力量。千百年來,林縣人民的“水夢”在舊社會、舊制度下,無法實現、不能實現,新中國、新制度,人民作主、人民主體、人民民主凝聚力量,所以“我們能”!
紅旗渠“三問”背后,體現了在黨的領導下,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凝聚人民,這也正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價值邏輯和本質特征。
二、在紅旗渠“五個”力量源泉中把握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性
建成紅旗渠,有“五個”力量源泉:信念的力量、核心的力量、人民主體的力量、民主集聚的力量、實踐探索的力量。探索紅旗渠“五個”力量源泉,就能把握踐行和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邏輯。
(一)信念的力量。無論是修建紅旗渠,還是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為了人民”都是出發點和落腳點。1966年4月21日,《人民日報》評論:“林縣縣委知道,引漳入林,這是林縣人民的迫切要求;林縣縣委懂得,舉辦大多數群眾迫切要求的事情,就一定能夠辦成。”這是林縣縣委修建紅旗渠的信念所在。正因這樣的信念,縣委帶領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勇于擔當、敢于創新、不畏艱險、矢志不移,成就了紅旗渠這一人間奇跡。
(二)核心的力量。一方面,偉大事業必須有偉大精神引領。毛澤東思想深刻影響、堅定指引著林縣人民。1969年7月9日《人民日報》指出,“林縣人民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徹底改變了林縣世世代代缺水的面貌。”這正是林縣人民自力更生、改天換地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在黨組織有力領導下,黨的委員會和15個黨總支以及320個黨支部,將工地上的1673名共產黨員組織起來,制定“五同”(干部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同商量解決難題)和“六定”(給干部定任務、定時間、定質量、定勞力、定工具、定工段)工作法,要求黨員提高自身要求,時刻沖鋒在前,匯聚起修建紅旗渠的骨干力量。
(三)人民主體的力量。歷史由人民創造,偉業靠人民鑄就。楊貴說:“人民是真正的英雄,離開了人民,我們什么也做不成。”1960年2月10日,林縣縣委召開全縣廣播動員大會,向全縣人民發出《引漳入林動員令》。鼓舞人心的號召,高瞻遠矚的擘畫,凝聚起人民群眾改變落后面貌的強大動力。修渠十年間,前后有30萬人參與,81名林縣兒女獻出了寶貴生命,最大的60歲,最小的17歲。可以說,紅旗渠的建設,是一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過程。沒有群眾的愿望和創造,不會產生修建紅旗渠的設想;沒有干部和廣大群眾的苦干精神,也不可能建成紅旗渠,是人民的力量創造了偉大奇跡。
(四)民主集聚的力量。紅旗渠修建過程中的民主,是廣泛協商、科學決策的民主,是樸素、實用的民主,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問計于民,集思廣益的民主。在前期決策過程中,縣委先后舉行兩次縣委書記處會議,一次常委會會議、兩次縣委(擴大)會議,最大限度保證了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在組織架構上,總指揮部下分15個公社,公社又分為大隊、作業組,各個層級周密配合,確保有決策商量決定,有問題商量解決。在民主平臺搭建上,喊出“人人獻計動腦、巧戰太行革新”口號,各公社成立諸葛亮會,號召黨員、團員、積極分子參加,層層動員,總結經驗,醞釀方案,人人發言,個個表態。因此,紅旗渠是30萬林縣人民商量著干出來的,體現了樸素的、實在的民主。
(五)實踐探索的力量。在實踐中,人民力量最大程度凝聚,人民智慧最大程度凝結,邊干邊積累的“土”辦法——用木頭等簡易材料制造的運土機、刮土機、輕便滑車、空中運土機等工具,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成為紅旗渠修建成功的重要法寶。因此,紅旗渠是毛澤東思想指引下,人民的偉大實踐,是在黨堅強領導下,人民戰勝自然的實踐,是運用樸素民主形式,集聚人民智慧的實踐,是把黨的思想、方針、理論運用到創造奇跡中的偉大實踐。
紅旗渠修建的“五個”力量源泉,是依靠人民力量創造人間奇跡的精神密碼,也揭示了人民民主從產生到落地、從思想到實踐的邏輯:民主的產生基于人民利益,“為了人民利益”才有堅強民意保障;核心引領方向,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民主才能沿著正確方向,凝聚力量、行穩致遠;人民是創造歷史的主體,依靠人民,讓人民當家作主,民主才能有動力源泉;完善制度體系,搭好民意表達平臺,才能匯聚起人民智慧;實踐是民主唯一的實現方式,聚焦群眾問題,反映人民呼聲,在實踐中發揚民主,民主才能在人民中落地生根、完善發展。
三、從紅旗渠看全過程人民民主深刻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全過程人民民主完整體現了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四項權力,貫穿于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五個環節,是過程和結果、程序和實質、直接和間接、人民民主和國家意志相統一的民主,展示了黨實現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堅定立場。紅旗渠修建過程中的民主,是全過程、全方位、全領域的民主,體現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本質特征,剖析紅旗渠修建過程中的民主,就能加深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認識和把握。
(一)紅旗渠修建過程中體現的四項民主權利。一是知情權。引彰入林方案在醞釀初期,就通過不同層級、不同方式,多次征集全縣人民意見,1951年縣委召開林縣各界人代會,公布引彰入林方案,經全體表決通過;1957年12月13日-31日,中共林縣第二屆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召開,楊貴作題為“全黨動手,全民動員,苦戰五年,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報告,報告和方案很快在廣大群眾中達成共識,群眾一致擁護堅定了縣委快馬加鞭引漳入林的決心。二是參與權。1960年2月10日晚,林縣縣委召開全縣引漳入林廣播誓師大會,詳細介紹了組織機構和工作部署,對前方后方、渠上渠下的協作配合提出了明確要求。總干渠全線開工后,30多萬人先后參與了紅旗渠的修建,繪就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國”的動人畫卷。三是表達權。引彰入林方案決策過程中,在群眾中廣泛征求意見,工程實施中,成立領導、技術員、群眾“三結合”的技術革新組,一起研究解決問題,做到充分尊重群眾意見、集聚群眾智慧。四是監督權。工程開工第六天,總指揮部頒布《八項紀律》,工地的包工定額必須經群眾民主評議,每天各連隊召開民工會對施工情況進行評議.......十年修建、投資近6865萬元的工程,未發生一起貪污或挪用修渠物資事件,沒有一個干部失職瀆職,這得益于林縣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廣泛開展民主監督,筑牢了長渠之基、引來了源頭活水。
(二)紅旗渠修建過程中體現的重要民主環節。一是民主協商。1959年5月提出工程設想,反復征求全縣群眾意見;工程中遇到難題,縣委積極向群眾請教,通過“與群眾商量”解決難題。二是民主決策。3月9日,首屆民工代表會議召開,到會代表182人,其中包括民工、炮手、鐵匠、木工、車夫、司機、學生、教師等,通過了13項決議,讓群眾決定重大事項。三是民主管理。建立組織嚴密、運轉高效的管理體制機制,制定“十項安全管理制度”“四項勞動紀律”“六項財務制度”“五項群眾紀律”等要求,動員群眾按章管理。四是民主監督。豎立“責任界碑”,依靠民主監督保證工程質量。
(三)從紅旗渠認識全過程人民民主。從引彰入林方案經各界代表會議全體表決,到30萬林縣人民廣泛參與,從人民集思廣益發明創造,到創設系列監督機制,人民的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全程貫穿于紅旗渠修建中,充分發揮了人民的主觀能動性,充分展現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強大力量。紅旗渠告訴我們,“人民至上、人民利益”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根本出發點,“黨的領導、思想指引”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根本政治保障,“人民當家、人民主體”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根本要求,“民主載體、制度體系”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保障,“勇于實踐、推動發展”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根本目標和活力源泉。
四、新時代傳承紅旗渠精神,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
2022年10月28日上午,習近平考察林州紅旗渠指出:
紅旗渠就是紀念碑。為什么紅旗渠如此重要?因為紅旗渠是黨領導人民創造的人間奇跡,新時代新征程我們還要創造更多的人間奇跡;因為紅旗渠產生了紅旗渠精神,這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新時代新征程更加需要這種精神;因為紅旗渠是黨領導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偉大實踐與偉大成果,修建過程中體現的民主力量,為我們提供了重要法寶和重要啟示。
(一)全過程人民民主為了滿足人民需要保障人民利益。同西式民主停留于選舉和投票的做法相比,我國的全過程人民民主既強調廣大人民群眾的選舉,又不局限于單純的選舉,而是將民主拓展到各個民主環節,如修建紅旗渠源自于人民現實需要,來自于一切為了人民的初心使命,其中體現的民主決策、民主協商、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一切都是為了滿足人民利益,是實質民主、管用的民主,不是形式民主、程序民主、為別人看的民主。因此,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始終發揮人民主體作用,凝聚起最廣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二)全過程人民民主需要黨的領導去實現去保障。黨的堅強領導是團結人民、發動人民、凝聚人民、引領人民的關鍵力量。沒有黨的領導,民主無法實現,甚至會出現極端民主化、自由化民主、無政府主義和“多數人的暴政”。因此,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要堅持黨的領導,始終維護核心,始終保持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正確政治方向。
(三)全過程人民民主需要人民當家作主制度安排。紅旗渠的成功修建,離不開全縣“一盤棋”的組織協調,離不開各部門各單位緊密配合,離不開各公社大隊干部群眾廣泛參與,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在紅旗渠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作為十四億人口的大國,發展民主必須要堅持制度體系和制度保障,不斷發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新型政黨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等基本政治制度,真正形成“人民說了算”的制度體系。
(四)全過程人民民主需要人民實踐力量推進。歷史不由英雄創造,是由人民創造,而不能寄托于部分精英或精英團體。西方民主形式上是一人一票,實際上則是少數精英的統治,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社會撕裂,和我國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存在著本質區別。紅旗渠體現的民主,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民主,是在實踐中發展和落地、見效的民主,體現了人民利益、滿足人民需要、動員人民參與,是人民在實踐中體會的、感受的、實現的樸素的民主。因此,堅持實踐中落地、實踐中發展,建強民意表達和參與渠道,拓寬群眾參與決策、監督、管理平臺,才能始終保持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機與活力。
紅旗渠既是歷史答案,也是時代考題。深刻把握紅旗渠“三問”的為民初心,全面掌握“五個”力量源泉中的實踐經驗,就能夠認識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深刻內涵、落地之法、實踐之要,就能回答中國式民主從哪里來、向哪里去、依靠什么繼續發展等一系列重要問題,從而為新時代發展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提供強大力量。
(任法香 系安陽市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原主任委員;郭艷 系安陽市人大常委會調研室綜合調研科副科長)
(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
(責編:高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