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濱州經濟社會發展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社會的加速轉型,促使各類社會矛盾、利益沖突、心理疾病不斷凸顯,需要相適宜的社會心理服務進行調節和干預。
民之所呼,立法所向。經山東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批準,《濱州市社會心理服務條例》將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為加快品質濱州和平安濱州建設,實現社會安定和諧進步提供法治保障。
立法選題尊重民意
“青少年教育和身心健康發展至關重要,近視、抑郁、肥胖、心理等疾病在青少年群體中逐步蔓延的趨勢應引起高度重視。”“心理健康篩查不科學不準確、缺乏專業教師、家長漠視不關心、社會培訓矯正機構魚龍混雜等問題,都需亟待解決。”……這幾年,濱州市各級人大代表圍繞心理健康問題提交的建議逐漸增多。
代表建議傳遞著人民的呼聲、凝聚著人民的期盼。市人大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對人民群眾反映較多、實踐中較為突出的問題積極予以回應。
“為規范社會心理服務工作,提升公眾心理健康水平,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有效化解社會矛盾,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我們根據代表建議和平時收集到的社情民意,把社會心理服務條例的制定列入了濱州市人大常委會2023年立法工作計劃。”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唐海濤介紹。
立法過程吸納民智
在濱州人大網站,“濱州市地方性法規意見建議網上征集平臺”被置于醒目位置,群眾通過一部手機,足不出戶,指尖輕觸即可以輕松瀏覽濱州人大立法動態、地方性法規,提交立法意見。這是市人大常委會推動立法公開,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一個縮影。
市人大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不斷加強與公眾的互動交流,問計于民,充分吸納群眾“原汁原味”的意見建議,讓“民智”成為高質量立法的“源頭活水”。通過協同辦公系統、人大代表履職平臺、市人大門戶網站(濱州市地方性法規意見建議網上征集平臺)、微信公眾號、當地媒體等渠道,廣泛征求市直部門、立法咨詢專家、立法研究服務基地、立法聯系點、市人大代表以及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并商請市政協開展立法協商,多渠道、全方位聽取各方面意見建議。
“《濱州市社會心理服務條例》是全國首部社會心理服務領域地方性法規,缺少對應的上位法指導。我們在立法過程中,注重吸納民智,向社會各界征求了200余條意見建議,對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進行逐項修改完善。”市人大法制委員會主任委員初學暉表示。
立法成果惠及民眾
《濱州市社會心理服務條例》共26條,以規范開展社會心理服務為抓手,以化解群眾心結、解決社會矛盾為重點,突出政府兜底救治職責、明確用人單位社會心理服務職責、注重社會心理服務工作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等,具有很強的創新性。
比如,《條例》規定,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采取多種形式開展經常性的社會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教育活動,提升公眾對社會心理健康的認知水平。將社會心理服務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相關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保障工作正常開展;加強精神衛生醫療機構建設,鼓勵和引導二級以上綜合醫院設立心理門診,開展心理咨詢、疏導和診療等服務,支持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醫院)開展心理健康服務。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應當關心和重視工作人員的心理健康,創造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工作環境。加強對老年人、兒童、殘疾人等社會弱勢群體和羈押服刑人員、社區矯正對象、刑滿釋放人員、強制隔離戒毒人員等特殊群體的社會心理服務工作,密切關注弱勢群體和特殊群體的心理狀態,做好服務管理工作。
此外,條例充分挖掘孫子文化、黃河文化、紅色文化等本土文化資源,將優秀的價值內核充分融入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中,打上了深深的濱州烙印。
“今后,我們將科學把握不抵觸、有特色、小切口、可操作的原則,提高地方立法精細化水平,做到既于法周延、與其他法規銜接配套,又于事有效、能夠解決實際問題,更好發揮以良法促發展、保善治的作用。”市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秘書長郝吉虎說。(通訊員 王美健)
(來源:濱州日報)
(責編:高笑笑)